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问凤常朴子 [复制链接]

1#

问“凤”常朴子

千秋:常老师,上一次和你讨论了龙文化,我们今天谈凤文化。我就开门见山的向你提问。你曾写过一部《凤皇之都》的书,这个书名和凤县有没有关系?

常朴子:当然有。不仅书名和凤县有关,而几乎书中的所有内容都与凤县相关。

一万至六千年前,有一个戴羽的远古氏族,曾在凤县境内定居立都,这便是书名的来源。我称这个民族为“神凤氏族”。这个氏族以女性为王,其祖先是有巢氏,原生活在沿海及江淮一带,由于海侵,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地震等自然灾害,迫使他们向内陆迁徙,第一次迁徙,他们从江海流域迁至洛河流域,在那里,这个氏族已产生出了简单的历法——“洛书”,由于这个原因,我称其为“洛书氏”;第二次迁徙,他们从洛河流域迁至陕西的歧山一带的渭河流域,在此稍作度留,当时的洛书氏已开始了种植水稻,由于此地不宜水稻种植;第三次迁徙,他们从渭河流域迁至陕西凤县境内的嘉陵江上游,并在此定居立都,建造杆栏式巢居,并实行偶婚制。

神凤氏族是一个由许多部族构成的大族团。从古籍资料上看,大约有一万多人。大小首领均为女性,总首领称作“凤皇”。迁至凤县后,“凤皇”部族居于中央,位于东方的叫做“发明”,位于西方的叫做“鹔鷞”,位于南方的叫做“焦明”,位于北方的叫做“幽昌”,这些名称是对部族和部族族长的称谓,也是对当时的某种鸟的称谓。所有部族的成员,都在头上戴有羽毛,以作为对太阳的崇拜和部族的标识。总首领的羽冠用锦鸡的羽毛扎制而成,五色具备,特别美丽,均称作“凤皇”。凤皇,女帝王也。次首领的羽冠用原鸡、红雉、“鹔鷞”、黑雉等雄性的羽毛扎制而成,从美丽的角度而言,仅次于总首领凤皇。我把这类小部落的首领称之为“凤王”,以此与总族团首领凤皇的区别。请注意,所有首领的羽冠都选择头上有羽帽和有肉帽的雄性羽毛,因此,古人把这种“戴胜”的鸟叫作凤。由于锦鸡的羽毛成就了凤皇的羽冠,锦鸡便被古人称作“凤皇”。“凤皇”二字的发音和锦鸡的叫声十分相似,所以,我怀疑“凤皇”这种名称来此于锦鸡的叫声。如果我的判断没错,那么“帝江”氐羌、姬姜、鹔鷞等的名字,都和“凤皇”一样是对锦鸡的叫声的称谓,它们都是凤皇的别名,也是锦鸡的别名。现在的凤县,除了锦鸡外,还有青雉、红雉、环颈雉等叫做“凤”的山雉。

千秋: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的历史不过三千年,加之传说时代,也不过五千年,一万年至六千年之前,是没有文字的,你是如何判定神凤氏族的大迁徙的路线的?

常朴子:我知道你会提这个问题。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标识,这是文化人最关心的问题。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龙凤》中指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为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鲧死,化为*龙,是出田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的图腾,凤是原始殷的图腾(我说的是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的图腾者,乃是远古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信仰);因之把龙凤当做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起源的象征,可以说是实在恰当没有了。”我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在说明不仅是少数学者在研究这种远古文化。另外,我提出的“神凤氏族”就是殷人的祖先,我提出的“神龙氏族”就是夏人的祖先。

对于远古文化的研究,一是依赖于古文字资料信息和民间传说,二是依赖于考古发现。如果二者紧密结合,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选用神话素材,要用去伪存真的手法,使其还原真实,选用考古发掘要确立文物的年代。

我说神凤氏族的祖先是有巢氏,曾生活在江淮一带,取决于“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上山人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的杆栏式建筑就是远古的巢居。上山人遗址上,还发现了稻种和舂米的石器(石盘和石棒),时间距今一万年。

我说神凤氏族是一个戴羽的民族,主要依据将*崖岩画,画上的人个个头戴羽毛;出土的周朝和周以前的许多文物,都可见到戴羽人形图案。我说的神凤氏族由于自然灾害向内陆迁徙,他们曾在洛水流域生活,随后迁入宝鸡岐山一代,是根据“河图”和“洛书”所产生的地域来判定的。“河图”、“洛书”是远古时代的两种历法。“洛书”因产生于洛水流域而得名;“河图”因产生于渭河流域而得名。

“八卦”是远古时代的第三种历法,迟于河图和洛书,产生于宝鸡凤县境内。古书上说它是伏羲所画,取象于龟甲,但内容却类似于“洛书”。如果说神凤氏族没有迁徙到凤县境内,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八卦,因而人类文明史也不是这样的写法。伏羲出生在天水市古成纪,是神龙氏族(河图氏族)的氏民,成年后,他和神凤氏族凤皇的女儿女娲结婚,从妻于凤州生活,只有这样,他才可能见到神凤氏族从洛水氏那里带来的洛书,受此启发,创制出了八卦这种神奇的新的历法。古书记载有“龙图革命”,这“龙图”就是八卦,也叫“凤历”,一直沿用至*帝时代。历法在远古是统治氏民的神器,其原始帝王本身就是巫师。这种*巫合一的现象类似于*教合一。王权和巫权的统一,帝王便可以代天立言,代人立言,代地立言。代天立言是天子,代人立言是人王,代地立言是神灵。

伏羲所画的八卦,类似于洛书,一年被定为八个月,一个月四十五天;四季,一季二个月;一月三旬,一旬十五天,共三百六十天,所剩五天,叫作“破五”,加入其他月份之中,形成大小月。我们今天仍把大年初五称作破五,就与此有关。八卦历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历法,它用长短不一的爻符标明每月每旬的雨量变化。这简直就是神奇的事情,它的产生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农耕文明的进程。历法是农耕文明的标志,它说明我国在一万年之前就进入了农耕文明的时代。

我的研究是许多学者要找的答案。

凤县距天水不过三五天的路程,两个氏族相距不远,要不然无法解释伏羲和女娲的通婚现象。凤县至今还流传着伏羲和女娲造人的传说。其内容和任何地方都不一样,而且更近于真实。

我说神凤氏族在岐山一带度留(所谓的度留是指生活一段时间,但是时间不长),古文献资料多有记载。《国语·周》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是凤的别称,因此岐山被称作“凤凰堆”。《诗经·周颂》里《天作》一诗,记载了这次大迁徙:“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祖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我把这首诗译成现代语:“天生的高高岐山,先王在此拓荒成田,百姓在这里耕作生产,文王使大家得以康安,百姓纷纷投靠搬迁。岐山曾是有凤皇住过的地方,子孙们都得以保佑平安。”“岐有夷之行”,有人译作:“岐山的道路坦坦荡荡”,与诗的指意不符。“夷”,背弓之人形。盖指华夏族对东方诸族的称谓。凤皇氏族原居于江淮,后居洛水,再迁凤县。凤皇在这次由东向西的迁徙途中,曾在岐山一带度留,所以我认为“岐有夷之行”所指的就是凤皇迁至凤县时,在此地生活过一段时间。

凤县的远古传说《凤皇与凤州》,也说有一只凤皇,在岐山上空飞翔,叫了几声,然后向西南方向飞去,落于南岐山山上。这个南岐山就是凤州南边的山脉,又叫凤岭,亦称栖凤岭。为什么宝鸡有一个叫岐山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南岐山的地方,那我们就必须弄明白,这“岐”是什么意思,以说文解字的解释来分析,“岐”就是停止停留的意思。岐山,即凤皇停留居住过的地方。

千秋:你的推断似乎很有道理,那么你又用什么证明,凤皇在凤县境内立都定邦呢?我的意思是说,凤县是否有凤皇留下的遗产、遗传、遗迹什么的,不然,这样的观点很难以接受的。

常朴子:当然有。不仅有,而且很多。

由于凤县是一个长期由栈道文化占主流的地方,凤文化被长期埋没遗忘,加之岁月过于漫长,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找到凤文化的蛛丝马迹,那简直是自讨没趣,浪费光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首先明白,凤县是一个宝成铁路通过的地方,沿故道河原而过,原始遗址大都遭到破坏。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遭到破坏并记录在案的仰韶文化遗址就有十七处之多,而且绝大多数是修宝成铁路时破坏的。探寻遗址的方法显然不行。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人们日常生活上,通过历史信息的帮助,我们仍然可以辨别出散发凤皇气息的所在。于是我们发现了棚居、巢居、凤椒、安河米、巫师羽冠、月牙卦等与神凤氏族有关的东西。以下我选几种加以说明。

一、棚居

棚居:当地人称号棚,亦称安棚。《辞源》说,“棚”为用竹、木搭成蓬架或小屋。这是人类最为原始的居住方式。巢居也是在这种形式上改建而来的。所谓的巢居,其实就是用立柱把底下架空的木竹结构的房子,类似于树上的鸟巢,故叫巢居。棚居也是如此。在有了巢居之后,当地人一直把安棚这种最为简易的房子,作为驱赶野兽守护庄稼的临时住所,因驱兽时要吹牛角号,所以又叫“号棚”,也把夜间守护庄稼叫“守号”。这种房子的建造非常简单,两个人一天就能搭一座。三个人字形支架上,担一根顶梁,支架距地面两米处扎一横担,担上铺上一木椽,棚口是平台,三个人字架留用后二个,扎上木棒,蓬上野草,担木上铺土,构成平台,可以架火取暖;棚内铺干草,构成寝室,便成了一个杆栏式的人字棚居。

现在当地的老百姓仍在使用这种住所,秋至熟时,建于田头地边,入夜登棚架火,一有狗熊野猪来祸害庄稼,山民便用铁棍敲打破盆或犁铧,弄得满山遍野都是响声,以此来驱赶野兽。古时吹牛角号,现已不用。我和妻刚结婚的那几年里,也住过安棚,也敲过脸盆。

这种棚居就是神凤氏族刚迁到此地时的临时居所,以后用于远途狩猎采摘的临时房屋,后转为当地老百姓的号棚,沿用至今。

棚居又叫安棚,也叫安子,是沿用古名。

《说文解字》释安说:“安,静也。”安字的宝盖,象形文字就人字形的屋顶。人字象形也是出于此。安字是形象于女人在深屋之下,这也是说女人在生子之时,受于棚子的保护,不遭风吹雨打,野兽侵害。所以,我认为“安棚”、“安子”是沿用古名。另外,“棚”字是“木”和“朋”的左右组合,“朋”即“凤”的重写,这说明“棚”是神凤氏族创造的房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棚居”是神凤氏族祖先所创造的最为原始而又结实耐用的房子,被神凤氏族带入凤县,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认为“棚居”是神凤氏族在凤县的最有说服力的遗产。

我曾怀疑这种棚居是有巢氏创制的类似鸟巢的房子。

二、巢居

巢居是高足式杆栏建筑,即人住楼上,楼下空敞,以便通风,防潮防水,以及防止猛兽的伤害。此种杆栏式住所,在长江以南地区仍属常见。因此地气候炎热、潮湿,沿河谷落居的山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仍在使用这种古老的建筑。

巢居在古代,多用于北方,后因气候变化,北方渐寒干燥,遂演为宫式住房。

巢居源于一万年以前的有巢氏氏族(洛书氏、神凤氏的前身)。其证据是河姆渡和上山人两个遗址的发掘,证明江淮流域一带活动的原始人类已会建造这种房子。神凤氏族从江淮和洛水一带迁至凤县,也把这种巢居带入当地。八十年代以前,山民所盖的房子就是在巢居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把巢居的杆栏加高,在下层封上土墙,或者砖墙,或木隔等便成了上下结构的楼房。若取掉下层的墙壁,其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巢居。尽管如此,仍有山民沿袭古习,保留巢居的原貌,并在杆栏下饲养动物。所以,我们认为凤县地域民居是神凤氐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显著遗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栈道也是根据巢居而建的,只不过把巢居移于崖壁之上,仅此而已,凤县境内有几百里地的通蜀栈道,而“连运栈”是闻名世界的古建筑。

三、凤椒

凤椒是凤县的名优特产。原产地始于南风(今名叫留凤关)。又名大红袍。粒大、色艳、味浓、肉厚,皮鲜红肉淡*,果柄有两小瓣,形假双耳,俗称子母椒。

我们怀疑凤椒是神凤氏族带入凤县的植物,是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秦椒,花椒也,金、凤、商州皆产……”金州,在陕西安康一带,凤州在宝鸡凤县,商州,在商洛市。金州、凤州、商州,三地出产秦椒,而这三地都与神风氏族有关。可能在远古时代,一脉神风氏族,从洛河流域迁向了安康的金州,一脉神风氏族由洛河流域迁向了宝鸡的凤州,是他们把花椒这种植物带到了金凤二地。商洛一带正是洛河流域的上游,神风氏族(洛书氏)曾在此生活,并创制了远古的历法——洛书。是他们迁至凤州时,把这种除湿驱寒的药物带入了此地。另外,凤椒的原产地也称南凤。凤皇居于中央,分卦部族布于四方,东方曰东凤发明,西方曰西凤鹔鷞,南方曰南凤焦明,北方曰北凤幽昌。焦明为南凤,位于凤州之南,“焦”和“椒”同音,二者是否有联系,不得而知,但那个盛产花椒的地方的确叫南凤,这怕不是巧合。

四、安河米

安河米自古为凤县的名优特产,产生安河流域一带。安河源于夫子岭,西向流入河口,至凤州汇入嘉陵江,途中狼牙山河、候家河、羊山河、寺沟河等水系,沿岸小块冲击性平原星罗棋布,大者上千亩,小者十多亩,由于土地肥沃,水利发达,为凤县的主要产粮之地,稻谷龙为著称。

“安”即“棚”的别称。

有巢氏族,洛书氏族是神风氏族的前身。上山人遗址发掘出的稻种及舂米石器,证明一万年以前的中国人类已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由于自然灾害,迫使他们内迁。我们怀疑安河米是神凤氏族带入凤县的稻种。安河,即建有安棚的河流,是说明,这一名称来源于远古时代,神凤氏族在此安营扎寨种植水稻的事实呢?

另外,安河一带位于中央凤州的东方,距凤州三十多公里,东方是东方发明的方位,不过这里的确是凤县境内最为开阔的地带。

五、凤台

我说的“凤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神凤氏族的祭天神台,二是指神凤氏族首领的陵墓——嘉陵。我们怀疑凤县城东北方城畔的“丰禾山”就是凤台,或者是凤皇的陵墓。“丰禾山”应是“凤凰山”之转音。嘉,即美,象凤皇戴羽之貌,这嘉陵即凤皇的陵台。

如果我们的判断正确,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神凤氏族祭天神台如此巨大,那么她们的都城该是怎样的气象呢?甚至我们会联想到神话中的“西王母”,甚至是“玉皇大帝”都可能与这种美丽的凤皇有关。

“凤皇”亦称“女皇”,由于戴羽,也称“羽皇”。“玉”、“羽”是同音。

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她的园子里种有蟠桃,人吃了能长生不老。

“昆”字是“比”上戴“日”,“比”是二人同行;即“昆”的意思是指二人在日下相行。“仑”字是“匕”上戴“人”。“匕”是一人也;“人”即巢居的象形。这“昆仑”二字不正指明人类的迁徙,并建筑巢居的事实吗?“昆”即二人行于日下,即朋的异写。“朋”即“凤”的异写;“仑”之为人处于屋下,亦即居也,二字的原意为“凤居”。

在远古,称作王母的人只有神凤氏族的凤皇。传说中的“瑶池”即“凤池”。“瑶”在古代是山雉的别称。山雉即“凤”。所以,我们认为“昆仑”即“凤居”,“瑶池”即“凤池”。凤池是指神凤氏族的水田。“西王母”即“凤皇”的别称,其传说的真正意思是:凤皇住在稻田的凤居里,她的园子种有蟠桃。

其实,凤州当地产的一种桃子非常有名,唐诗里常有描写;民歌里也多有描写。

如果说与凤相关的地名和物名,也算作凤皇的遗产,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大串,它们是:凤州、凤皇山、栖凤岭、栖凤铺、栖凤峡、凤崖、凤皇窝、留风关、南凤、凤*、凤椒、凤梨……

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它在什么地方,有两个地方完全有可能,一是现在的古凤州城池所在地,另一个则是距凤州古城不过三里地的凉露坪遗址。或者说这两处均为神凤氏族的遗址。

千秋:你刚才说到凤县城畔的“丰禾山”是“凤凰山”之转音,疑此山是凤皇的陵墓,你有没有证据?

常朴子:《辞海》说:嘉陵江源*陵谷。这个嘉陵谷就是从凤县嘉陵江的源头至甘肃省境内的一条数百里的山谷。“丰禾山”位于这个谷中距源头多里路的地方。的确,这座山十分奇特,独立而出,形似覆斗,很象关中一帝王陵。山上长满了柏树,郁郁葱葱。另外,“嘉”者,美也,“美”即大王戴羽为美,这戴羽的大王,肯定是“凤皇”了。所以,我们猜想,“丰禾山”即远古帝王凤皇的陵墓。

千秋:《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凤皇是传说中的神鸟。这就是说凤皇是一种不存在的鸟你却说凤皇是锦鸡,你如何证明这一点呢?

常朴子:我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根据古人对“凤皇”的描述,通过分析判断得来的。

《说文解字》释凤说:“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鹤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墓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从鸟、凡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字”。

《说文解字》对凤的描述,是综合于汉代以前诸多对凤的解释汇集而成。所以,我把它们分开来认识。“凤,神鸟也,‘至’五色并举”为一个意思,是对凤的形象的描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至“墓宿风穴”是一个意思,是对戴羽氏族迁徙的描述。“见则天下安宁”为一个意思,指凤是一种吉祥之鸟。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字是一个意思,又表述的是远古戴羽氏族的大迁徙,这里所谓的“朋”就是凤,凤是神风氏族的称呼。由于神凤氏族是一个戴羽毛的氏族,所以导致了表述上的混乱。人们往往把人文之风和生物之凤混为一谈。

下面,我讲一个《毛诗外传》中的关于凤和*帝的传说。

*帝在施惠立帝,承继苍天一道,他一门心思全放在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上,以致使自己闷闷不乐,天下太平,未见到凤皇的降临,这成了*帝的心病。

*帝特别想见到这一吉祥鸟,便招来天老问:“凤的形象如何?”

天老说:“这凤,胸前像鸿雁,后有似鳞的斑纹,脖子像蛇而尾巴像鱼。身上有龙的纹饰而背部像龟。两肋如燕颌赤红而啄像鸡。戴德负仁,抱忠挟义。小声叫的声音如金钟,大声叫的声音似皮鼓。对食物的要求很高,饮水时喜欢对着自己的影子跳舞。如果看见凤的过往,那便是文明的开始;如果看见凤迎面而来,那便是美好的时刻的到来。只有凤能接通天的幸福,应证于地之神灵,律从于五种音质,览展于九重之德。天下如果有道的话,得凤象之一,则是看见凤的过往;得凤象之二,则是看见凤的飞翔;得凤象之三,则是看见凤的聚集,得凤象之四,则是凤来于春秋时分;得凤象之五,则是凤隐身于此地而久居。

*帝说:“呜呼,我那有这样的福份!”

于是*帝仍穿着*色的帝服,戴着*色的帝冕,投入凤喜欢的食物于宫中,凤便遮天罩日般的飞来。

*帝来到皇宫东边台阶,又来到西边,面对着凤一拜再拜,稽首说:“这是天的旨意,不敢不接受这一使命。”

凤停止于*帝的东园之内,集结于梧桐树上,食园内的竹食,隐身而不离去。

这个传说说明*帝是神凤氏族的后裔,他的图腾也应该是凤。

对于天老描绘的“载德、负仁、抱忠、挟义”,《抱朴子》中作了如下解释:“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戴仁也。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智也。土行为信,为*;凤足下*,故曰蹈信也。”

把金木水火土和仁义礼智信套于凤的色彩上,这是儒家的手法。我不反对这种学说,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辩证关系。但在探明凤的真实性上,却并没有任何意义。

《抱朴子》的解释,使我们知道,凤的头为青色,颈为白色,嘴为红色,胸为黑色,足为*色。这一描述到像环颈山雉,也就是凤县人称的野鸡。其实,野鸡也是凤门一族,凤是山雉,山雉的部类很多,少说也有七八种。

综于许多资料,著名学者何新对凤做了如下描述:

1、传说中的凤的形体甚高,约六尺至一丈。

2、凤鸟具有柔而细的脖子(蛇颈)。

3、凤鸟背部隆起(龟背,隆也)。

4、凤鸟啄如鸡,颌如燕。

5、凤鸟羽毛上有斑纹。

6、凤鸟羽毛上分叉如鱼。

7、凤鸟以植物为食。

8、凤鸟雌雄叫声不同(雄曰“唧唧”,雌曰“足足”)。

9、凤鸟好结集群居,来则成百。

10、凤鸟不善飞。

11、凤鸟营于穴。

12、凤鸟足甚高。

13、凤的生态:“游必择地,饥不妄食。”

14、凤鸟翔飞喜鼓翼迎风。

以上的描述,只有第1条、第12条、第13条和山雉不符,其余均符合山雉的特征。第1条说凤形体甚高,约六尺至一丈。这一形象我认为是人扮鸟人舞蹈;足高,即人的高足。第12条同样。第13条说凤“游必择地,饥不妄食。”是说神凤氏族迁徙是择地而居,这所择之地自然是宜种水稻的地方,凤县恰恰是这样的地方。饥不妄食当是说神凤氏族主要的食物是大米。

《南山经》说:“凤,其状如鸡。”这鸡就是山雉。锦鸡是山雉的一种,因为它给远古首领提供羽戴的羽毛,所以被人们称作“凤皇”。锦鸡又叫金鸡,赤雉、帝江、氐羌、姬姜等。它是我国特有的鸟类之一。雌雄异色,雄鸡上体金*,下体通红,头戴金*色丝状羽冠,后颈橙*色扇状羽披肩,杂以黑色细边,如鱼鳞纹;栖息于低山灌木丛或密林之中,喜欢群居,饮水时好对着自己影子跳舞,以蕨类草籽、嫩草、麦苗、豆类及籽粒为食。

凤门一族的鸟类,统称为雉。除了山雉,其他鸟也曾为神凤氏族提供过羽毛,也被称为凤,例如鸳鸯、白鹤等。由于凤是头上长有羽冠的山雉。以后人们也把头上长有羽冠的鸟也叫作凤,或以凤头坠入名前,如凤头鹰,凤头鸟鸡,凤头百灵等。

《说文解字》释雉说:“雉,有十四种,盧诸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翟山雉、雗雉、卓雉,伊雒而南曰翬,江淮而南曰搖,南方曰弓,东方曰甾,北方曰稀,西方曰蹲。从隹,矢聲。”这是许慎集古代各地对山雉的称谓。

千秋:“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山雉或戴羽的鸟类被称作凤,那么,它们都是些什么鸟,凤县境内有几种?”

常朴子:被称作凤的鸟我国有两种,一种是家鸡,一种是仙鹤。羽头凤我国有许多,就我知道的有锦鸡、红鸡、竹鸡、环颈雉、马鸡、银鸡、鸳鸯、凤头鹰、啄木鸟、凤头百灵、桐花凤等。在凤县境内仍可见到的有锦鸡、红鸡、竹鸡、环颈雉(野鸡)、白鹭、啄木鸟等。

在古汉字中,用羽字作为部首的字都与凤相关。戴羽的文字,《说文解字》里共有十二个:習、翨、翠、翟、羿、翬、翜、翯、、翇、翣、翏。以下我分别解释。

“習”,《说文解字》说“習,数飞,从羽,从白。”这一解释与字意不完全相符。“習”字是“自”上戴“羽”。“自”即“鼻”字原形,亦即自己。“羽”戴于“自”上,是言制冠。所谓的“習”即少年给自己扎制羽毛的头冠,戴上羽冠,象征成年,进入社会的各种实践。这才是学习的来源。这“習”,就象穿衣吃饭一样,每天要进行的一种形式。神凤氏族的氏民,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的头上戴上他自己应该戴的羽毛。

“翨”,《说文解字》说:“是鸟的疆羽猛者。”“是”为直,正上戴日,“羽”,华丽,“翨”即正午太阳放射的光芒。这个字与神凤氏族崇拜太阳有关。

“翠”,《说文解字》说:“青羽雀,出林。”“翠”翠鸟也,亦指羽毛的青彩。

“翟”,《说文解字》说:“山雉尾长者。”山雉,即山鸡,尾长者雄,雌者尾短。

“羿”,《说文解字》说:“羽之开风,亦古诸候也。一日射师。”“羽之开风”,扇子也。即古人用羽毛扎制的扇子。

“翬”,《说文解字》说:“大飞也,一曰伊、雒而南,雉五采皆备,曰翬。”《诗》曰:“如翬斯飞”。“雉五色皆备”者,锦鸡也。“翬”,即用皮绳束扎。“翬”,即用锦鸡羽毛扎制羽冠。

“翜”,《说文解字》说:“捷飞,飞之疾也……一曰侠也。”“侠”,使也。

“翯”,《说文解字》说:“鸟白肥泽儿。”《诗》云:“白鸟。”

“”,《说文解字》说:“以羽纣自翳其首。”

“翳”,华盖。“”即用羽毛装饰头冠,也即戴羽。

“翇”,《说文解字》说:“乐舞。执全羽以祀社稷也。从羽。”

“翇”即执着完整的鸟翅膀祭祀。也就是拿着鸟翅膀跳舞。

“翣”,《说文解字》说:“棺羽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这里说的“翣”是古代的一种葬制,人死后的棺木羽毛装饰,天子用八个羽毛,诸候用六个,大夫用四个,士官用二个。这就是一种等级的标识,一个人头上戴几根凤羽,一眼就看出了他的行*级别。死后的形式是生前的重复。因此我们知道了,在远古时代,神凤氏族的总首领,凤皇的头上戴八根羽毛。各部族的候王,头上戴六根羽毛,朝堂上当官的,头上戴四根羽毛,士官,头上戴二根羽毛。以此得知,平民老百姓的头上只戴一根羽毛,或者说不戴羽毛。不是有“平头老百姓”这句话吗,不过,我认为在原始社会里,神凤氏族的所有人的头上都戴羽毛。因为这是部族的标识。各部族的鸟毛是不一样的,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一看你头上的鸟毛,就知道你是那一部族的人。

“翏”,《说文解字》说:“高飞也。”“”,即人头的稠发。“”上戴“羽”,即给头上戴上羽毛。

我在这里引出这些戴羽的文字,用意在于说明,在远古有一个戴羽的氏族,戴羽在这个氏族里十分普遍,大到帝王(凤皇),候王(分族首领),小到氏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头上戴羽毛。这似乎是一种制度。不过戴羽是否像《说文解字》释“翣”说的那样,天子八根,诸候六根,大夫四根,士官二根,我们不得而知,但戴羽却是一种事实,无从置疑。

千秋:“你的研究证明了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个戴羽的氏族,总首领为凤皇,那么你是否可以证明,原始人为什么要给头上戴羽毛?”

常朴子:原始社会不仅有一个戴羽的氏族,而且还有一个戴角的氏族。从实用意义上来看,戴角和戴羽都是以夸张的手法对自身的伪装,以达到恐吓野兽的作用。

千秋:这道叫我想起了一个你曾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去瓜地里偷瓜,刚一进瓜地,肚里脏物下坠,使他不顾一切地就地方便了起来,他刚一蹲下,一群狗便咬叫着扑了过来,他一急,便抬起屁股,并把手电从胯下向狗照去。那狗见了如此东西,心想,乖乖,盆盆子大的脸,没眉没眼,不知是啥虫虫?狗转身跑了。

常朴子:神风氏族戴羽,并不出自于对鸟的崇拜,而是对太阳的崇拜。因为鸟的羽毛质感,尤其是锦鸡的金*色的的羽毛,更类似于光的质感。太阳在天上飞行,鸟儿也会飞行。于是原始人便借羽毛作为头冠,形成他们对太阳的崇拜,也形成他们的图腾标识。

千秋:在以鸟为部首的字中,鳯字与所有字的结构都不同。这说明“鳯”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事物,你能告诉我,凤字头上为何要戴“风”字头呢?

常朴子:凤字头上戴风字头,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别于其他鸟的名字,这说明“凤”不是鸟,二是取决于一种象征,风是流动的。也许,远古人造字的时候,以此象征神风氏族的大迁徙。古人把燕子也称作凤,也是因为它们有迁徙的行为。神凤氏族是一个长期迁徙的氏族。你说的很对,凤绝对不是一般的事物,而是一个氏族的图腾标识,以及对这一氏族的称谓。由于凤冠用羽毛扎制,提供羽毛的鸟也被称作凤。凤始终有两种,一种是戴羽的人和戴羽的氏族,另一种是为这个氏族提供羽毛的鸟。

千秋:《诗经·商颂》里的《玄鸟》一诗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说明商也是以鸟作为图腾的朝代。你说的凤和玄鸟有没有关系?难道燕子也被称作凤?

常朴子:一万年前,有巢氏族创造出了巢居。最原始的巢居其实就是安棚。由于燕子在人的屋里作巢,与人同居,并具有迁徙的习性,所以,燕子也被看作是凤门一族。其实,燕子并不是凤,而是象征巢居的人。

这里我要多说几句。

我猜想,一万年前的有巢氏族生活在江淮沿海一带。这一氏族分为两个支脉,一个由玄鸟作为图腾的支脉,由南向北迁徙,最终居于河北一带。这一支脉我称作“玄鸟氏族”。另一支脉,是以凤作为图腾的氏族,由东向西迁徙,这一支脉我称作“神凤氏族”。他们在洛水流域时创制出了自己的历法“洛书”。

同时,在中国西部渭河流域的天水秦安一带,还生活着另一个原始部族。这个部族的历法是“河图”,我称其为“河图氏族”。

神凤氏族迁到宝鸡凤县嘉陵江流域一带,便和河图氏族开始通婚,使两个人种开始交融。后来,伏羲娶女娲为妻,并分裂了神凤氏族,自己做了首领,我称这一时代为“龙凤时代”。在中国西部的这个龙凤时代时期,又有两个分支形成,一个是由南向北迁徙,另一个是由东北向西南迁徙。向北迁徙的衍生了蒙古人,这一支甚至从蒙古一带一直向东北迁徙,进入俄罗斯的西北利亚,越过海洋进入北美洲,向南又进入了南美洲,衍生出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另一支由凤县一带向西南、向南迁徙,进入四川、云贵、西藏一带,衍生出了以羌、藏、瑶、氐等诸多民族,这一支脉从西藏进入了印度,衍生了佛教文化,同时又和西方人种结合,形成了一个至今还在以迁徙为风俗的吉普赛人。这些都是我的推测,有待于基因测试。

千秋:天哪,你的想象也太丰富了,连玛雅文明,佛教文明都和这个神凤氏族的中国人种有关!但这却是一个难以证实的问题。我们还是把话引回正题。《诗经·大雅》中的《翊民》开头说:“天生翊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首诗里提到的“翊民”和神凤氏族有没有关系?

常朴子:“翊”即将羽毛竖立起来,也即远古戴羽的形式。这就是说,在西周时期,周人仍沿承上古祖先的戴羽习俗。我想,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诗,其意思一目了然:“天生的戴羽氏民,依据自然的规律生产生活,把握好四时的变化,勤劳是他们的美德……”

千秋:《尚书·益稷》中说:“萧韶九成,凤凰来仪”。这可能是最早的对凤皇的记载。这里的凤皇指的是什么?

常朴子:“萧”,即艾蒿,“韶”,即乐曲,“仪”,即舞蹈,意思是当艾火和音乐进行到快结束的时候,这时的凤皇便随之登场,扭动婀娜的身姿,舞而蹈之。这里的“凤皇”即由女人扮作古时凤皇的形象。

千秋:你前边说过,伏羲是女娲的上门女婿,入赘于神凤氏族的凤皇门下。那么伏羲的图腾标识,即你说的那种“戴角”是否会改变?

常朴子:我想会改变的。在过去,入赘到女方家的上门女婿是要从妻子的姓的;儿女们也从妻子的姓。曾经出土的周代铜戈上的图案“兵辟太岁”就能解释这一现象。“太岁”即神龙伏羲。图中伏羲身着鳄鱼皮盔甲,头戴五羽,脚踏日月,右操双头鱼,左操鳄鱼。伏羲是河图氏族的一个猎手,他头戴羽毛的形象足以说明他已随了神凤氏族的图腾。

千秋:你怀疑“西王母”是凤皇,神凤氏族迁入到了凤县,这便自然把“瑶池”嫁接了过来。我的问题是,你是否有证据说明“瑶池”就在凤县?

常朴子:我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间接的证据还是有的。

我前边说过,雉,也就是凤。在江淮以南被称作“摇”,瑶池的“瑶”和凤鸟之“摇”是同音,古之混用。二字若为一个字,这“瑶池”便是凤池了。

在原始社会,人类沿河水而居。那时的人类,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不可能修筑大型的水利设施,但小沟小渠还是可以办到的。所以,我认为“瑶池”也即水田。嘉陵江上游支流水系,以及河谷内的冲击性平原,能为神凤氏族提供良好的种植水稻的环境。这“瑶池”就是凤池,因为它是由神凤氏族种植水稻而建的。

千秋:看来你的研究是可信的,我提出的问题你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令我深信不疑。本来不想再向你提问了,可我还有一点不明白,那就是神凤氏族在凤县定居立都,他们在此生活了多长的时间,最终又去了那里?

常朴子:你问我神凤氏族在凤县生活了多长的时间,准确的时间我不知道,我只能告诉你人类有史以前,他们就在这里生活。他们到那里去了,我有两个答案,一是他们从远古来到了今天,化作了中华民族的十多亿人,也化作了许多国家的人。二是他们从凤县放射性向四面八方迁徙,主脉在龙凤时代,又从西部返回了东部的*河流域和洛水流域,支脉便是我国西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羌人在解放前有的还生活在凤县。

我前边说过,女娲是凤皇的女儿,伏羲娶女娲从妻于凤县生活,并在此画出了八卦历法。女娲其实就是凤皇,她不过是由老凤皇所生而已。伏羲所娶的妻子并不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而是神凤氏族的首领——凤皇。伏羲有可能从神凤氏族中分裂出了部分氏民,组建了属于自己的部落,他从凤县返回天水,又分裂了河图氏族的部分氏民,使自己的部落迅速壮大,并在兰州的榆中立帝。由于他和位于祁连山的共工氏和位于天水的本族结为仇对势力,东西两方的夹击侵扰,迫使他迁至河南王屋山下。伏羲死后,女娲称帝,立都于汝阳一带。这些都是传说。事实上,伏羲画出了八卦,便自然地成立以八卦作为历法的“八卦氏族”。这个氏族,在甘肃天水一带活动,并分成了两支,一支回到了中原,一支迁向了蒙古一带。

留在凤县的神凤氏族,仍然以女性为王,演变出了氐、羌、姬、姜等部落。至秦以前,还有氐人和羌人在此生活。羌族的一支名叫“东女国”,在今天的四川、青海及西藏部分地区,有人千域,统四万户,以女性为王,子从母姓。因西域亦有女王,故称东女以示区别。唐初受册卦,开元以后男子为王。

伏羲和女娲虽然离开了凤县,但神凤祖族仍然在这里生息。由于历史的变迁,这里的祖族也发生了变化,分布于四方的部族逐渐脱离了中央的统治,树起了自己的独立称谓,例如藏、姜、姬、氐等。这些名称其实都是凤的别称,也是山雉的别称。神凤氏族的一支向南迁入重庆一带,演成了秦以前的古巴国,向西南迁入四川平原中西部的,演成了古蜀国,创造了三星堆的文明。除了巴蜀两大古国,还有氐、羌、藏、苗、瑶、彝等氏族部落,都源于神凤氏族的这棵大树。可以说,如今生活在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源于凤县这一神凤氏族。

千秋:你认为凤是以山雉为代表的鸟类的称谓,宝鸡是否也是凤鸟?另外,宝鸡地区有地名陈仑原,凤县亦有地名陈仓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种意义?

常朴子:问的好。

鸡是由原鸡驯化而来的。原鸡也是凤门一族。“宝鸡”指的是山雉这种鸟,也即凤,并不是家鸡这种鸟。

在远古时代,凤也被称作“瑶”、“帝江”“氐羌”、“姬羌”、“陈仑”。这组词的词意相同,都是山雉这种鸟的称谓,其名取其叫声。都是“凤皇”二字的转音。所以,我认为宝鸡的陈仑原即“凤原”,凤县的陈仑道即“凤道”。陈仑原即远古时代神凤氏族生活过的地方,凤县的陈仑道即远古时代神凤氏族开拓出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通向汉中一带。

千秋:你的意思是说,中国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原始故乡都出于宝鸡凤县和天水秦安二地,这一观点仅仅是你个人的推测,是否还有科学的证明呢?

常朴子:当然有,如果没有,我也不会把我的这种推测告诉你,因为那不科学。我的证明来自于人类基因(Y-DNA父系遗传,mtDNA母系遗传)测定法。

年8月31日,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肖杰宜先生宣布,他们已破解了“女儿国”——摩棱人的人种之谜,DNA证明了他们的母系来自纳西族,父系来自藏族。这个项目实施于年,由云南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斯福坦福大学等学府19位科学家组成。他们以云南少数民族集群为立足点,并向全国各地扩展,提出现代汉藏群体的祖先是大约一万年前生活在*河上游的古人类。历史上对摩棱人的起源界定是,他们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与氐羌南迁的一支“牦牛羌族”关系密切。氐羌人是远古神凤氏族的支脉,和宝鸡的姬羌同属一系。

凤县地属宝鸡地区,与甘肃天水陇南为邻,应属于“*河中上游”地带。

“啊夏”,在摩梭语里的意思是“亲密的伴侣”,他们还保留着远古时代神凤氏族的走婚(偶婚)习俗,男女双方终生居于母家。男子可夜栖花楼,生育子女为女方所有,双方之间不存在经济方式。这是一种源于远古母系文化现象。走婚的生活习俗使他们的基因极为复杂。我国的这一项目测定证实了他们的人种之谜,它的涵盖范围同时覆盖了全国的少数民族。

从基因测定上来看,炎*二帝只是汉人的共同祖先,而凤皇、女娲、伏羲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二帝的祖先是“姜”、“姬”二氏族。这一氏族是神凤氏族的分支或遗脉。炎*二帝东迁,移至*河下游一带,与早先至此的伏羲女娲人种交融,衍生出了原始夏、殷二个祖族,以及后来的夏、殷二个朝代。由中国西部嘉陵江流域向南迁徙的神凤氏族,产生出了许多分支,因而构成了我国生活在云贵、四川、西藏一带的诸多少数民族。

千秋:前几年,凤县因改羌族引起社会争议遭遇批评,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常朴子:我虽然不支持这一举动,但仍要声明,凤县、宝鸡、天水、秦安等地,不仅是羌人祖先的故里,而且是全国诸多少数民族祖先的故里。

千秋:我知道你是一个专注于原式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没想到你对中国龙凤文明有如此深的研究。你的研究不仅证明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始于00年前,而且还证明了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绝大多数民族的共同祖先,龙凤文化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真是了不起。
  
  

中国原式物理学家常朴子探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