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惑之年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复制链接]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写于年,此时先生已经46岁。而我也已经年过40,过去所读所学此文的印象确实已经很模糊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百草园”玩乐很开心,“三味书屋”学习又枯燥乏味又心惊胆战。今年九月,要教预备班小孩子了,重读此文,感觉颇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性散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方面回忆童年时的生活。百草园是乐园,在先生眼中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这里草、木、鸟、虫都充满着“无限趣味”。百草园是知识园,先生在这里认识了许多的动物植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蜈蚣、斑蝥等。“美女蛇”的神奇故事使先生明白“做人之险”,要警惕“美”的陷阱,要警惕陌生人。“雪地捕鸟”的游戏使先生明白做事性急不得。写“三味书屋”时,先生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那么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先生那时太顽皮、日日弄险,进入学堂可以加以管束,也安全,让家人放心。这与现在许多家长将放暑假的孩子送到暑期班一样,至于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与现在的家长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重点学校一样。这一点可以从“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了解一些端倪。原因之二:进入书塾为了“树(书)下”的肥鹿,即厚禄。“三味书屋”匾下的一副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道尽其中玄机。正因为如此才有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学生温书,温的都是四书五经一类的科举书;向老师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老师会不高兴,有怒色。“三味书屋”的老师在先生眼中是一位严厉、和蔼、质朴、博学、宽容的人。老师陶醉地大声朗读的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出自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此赋写李克用父子英雄故事,并不是科举一类的文章。他如醉如痴的情态是那么投入;从内容上看,诵读而入醉的不是什么所谓情致高雅的正宗诗文,倒是那种充满狂放情致的诗赋。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位老师潜心从事蒙学教育,远离官场仕途,自甘淡泊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白品格。同时,对照课文,老师“不常用戒尺”,“不常有罚跪的规则”,连孔子的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开明,反映了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的对“正统”的封建教育的怠慢和疏离。宽容在于他并不严格限制儿童在三味书屋后园玩耍,并不严格限制儿童在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即允许孩子们在读书中有一定的玩乐。如此,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感到,三味书屋对46岁的鲁迅先生来说,与百草园一样,同样有情趣、同样温馨。但是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学习却是枯燥乏味的,从中我也清晰地感到先生的态度,那就是批判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这也与先生一贯的思想相吻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