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要搜寻暗物质因为科学家想挠痒, [复制链接]

1#

这是科学界缺失的最大一块拼图:我们能观测到的物质,仅占所有物质的百分之五。本文所讲述的,是史诗般的暗物质搜寻之旅。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SNOLAB实验室

加拿大有一座独特的矿井,名为克雷顿矿。它位于安大略省萨德伯里郊外的森林。在那里,好奇的熊类常常出没,到人们后院觅食覆盆子。矿工们头戴蓝色安全帽,前往地下开采镍矿。他们在漆黑之中,踏入半开半合的升降机,颤颤巍巍地下探到空旷的洞穴内;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另一群头戴橙色安全帽的人。这些人的目的截然不同,他们要开采的,是一片虚空。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片虚空。

他们是一群物理学家,供职于巨型地下实验室SNOLAB。其深度达2公里,能摞下四个半帝国大厦。SNOLAB的探测器巡视整个宇宙,搜寻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暗物质。人们相信,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都由它构成。

这是一场宏大的搜索,但截至目前,我们依然一无所获。

眼下,在宇宙所有物质中,我们能探测到的仅占区区5%,它们构成了所有的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类星体、脉冲星、中微子——以及人类和其他所有地球生命。除去它们,其余都是未知的东西:暗物质(25%),乃至更加神秘的暗能量(70%)。我们能观察到暗物质对恒星和星系的引力作用,但经过百般尝试,就是无法用任何仪器,捕捉到它的“暗”粒子。

挠一个宏大的“痒”

为什么要费力捕捉?诚然,我们无法使用暗物质,制造出新一代的宇宙智能手机,也不能用它点石成金。但通过观察暗物质,我们或许能够理解:星系何以聚而不散——以我们观测得到的原子物质来看,它们早该分崩离析了。毕竟,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据信就窝在一大片暗物质之中,那就是所谓的暗物质晕。

寻找暗物质还有助于解释深空观测中的光学错觉——即在望远镜观测结果中,一些星系带有奇怪的光弧或光环。研究人员说,这些星系的前景中,有一大团暗物质,其作用相当于巨大的引力透镜,扭曲了来自星系的光,并放大了星系的成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

简而言之,科学家搜寻暗物质,是为了挠痒——一个宏大的痒。“夜深人静时,你久久不能入睡,思索着‘这一切究竟意味着啥?’就是这样一种痒。”德国弗赖堡大学的实验物理学家丹尼尔·科德雷(DanielCoderre)说。

研究人员乘坐升降机,下到2千米深处,再在矿井中徒步穿行1.4公里,才能抵达SNOLAB实验室。

“没有结果”不等于一无所获

乔·沃尔丁(JoeWalding)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一名物理学家,常去SNOLAB工作。他踏入上下两层的升降机,下探过程需要约六分钟,而且不适合胆小人士:升降机内没有照明,伸手不见五指;顶部是半开放式的,下探过程伴随剧烈的摇晃和撞击,晕厥现象时有发生。“胳膊自然是不能伸出去的,不然会折断。”沃尔丁半开玩笑地说。

他心情不错——这阵子,这里很多物理学家都是如此:今年5月,SNOLAB的科学家接到一则好消息。美国能源部已经批准向该实验室(于年启动)拨款,用于建造全新的暗物质实验探测器,定于年启动运行。这个超敏感的SuperCDMS将耗资万美元,其性能超过该领域任何探测器。它的任务,是发现其他任何探测器都未发现的东西——是不是有些艰巨?

自70年代以来,大把大把的金钱砸入暗物质实验,不论是在太空,还是地下。经过数不尽的挑灯夜算,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始终两手空空。除SNOLAB之外,我们还有LUX实验,它地处美国南达科他州,在一座废弃的地下金矿内,距地面1.6公里,但至今一无所获。法国还有EDELWEISS实验,在阿尔卑斯山下,位于1.7公里的岩石下方,同样毫无进展。

中国有PandaX实验,位于贵州锦屏地下实验室,但也没有找到任何粒子。去年,印度的贾杜戈拉地下科学实验室启动,距地面米,在一座运营中的铀矿内。目前也是毫无收获(毕竟只找了一年)。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盛行的理论是,构成暗物质的粒子只通过引力——即施加引力——与普通原子物质或光,产生相互作用。SuperCDMS所要寻找的,是这种奇特粒子中的一类: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这是最主要的暗物质候选粒子(也有说是可能性最大的粒子),是多个探测器搜寻的对象。为了创造这些粒子,科学家甚至动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粒子加速器:位于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建造成本近70亿美元)。但也是徒劳无获。

寻找一种未知的事物,虽然一无所获,但还是能要到经费,继续竹篮打水——这样的情况还能维系多久?其实,对毕生追寻暗物质的研究人员来说,“没有结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有所发现。

“唯一的区别在于:找到了暗物质,你能得诺贝尔奖;但与之同等重要的,是限定暗物质存在的区间。”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沃尔特·富尔吉奥内(WalterFulgione)说。因为,将这个界限不断收紧,就能排除看似可行的假说,缩窄搜索范围。毕竟,年,爱因斯坦就预言了引力波,但探测它用了一个世纪;希格斯玻色子也是历经近半个世纪,才被大型强子对撞机捕获。

研究人员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经过年复一年的一无所获,他们得以收紧搜索范围。“这场游戏的玩法,就是通过日积月累,稳步推进,慢慢缩减可能的模型范围。”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NAL)的天体物理学家丹·胡珀(DanHooper)说。

阿维·勒布(AviLoeb)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天文学家,他将科学描述为“一座知识的孤岛,四面被无知的海洋所围绕。”在一片沙漠中,要找到一头狮子,你可以不断扩大没有狮子的区域,使剩下区域不断缩小,最终锁定狮子的足迹,他说。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知道沙漠里有狮子。好在,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和沙漠之狮一样,暗物质是存在的,它就在某个地方。

子弹星团由两个相互撞击的星系团构成,呈现出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升降机砸到克雷顿矿的井底,经过一顿窜,总算停稳当了。要抵达SNOLAB,研究人员还得穿越近两公里黑暗、狭窄的隧道,从镍矿矿工和采矿设备旁,小心地绕行。

但他们要留意的,还不只是采矿作业。在地面上,矿井周围常有熊出没。一次,一名研究人员出外吸烟,突然跟三头未成年黑熊打了个照面。一头熊还把头凑到了他的膝盖旁。“他一回来,就猛喝酒压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沃尔丁忍不住笑了。

这座镍矿启动于上世纪20年代,但物理实验室年才成立。之所以选在地下深处,不是因为地面上空间不够,而是为了屏蔽宇宙射线的高能粒子,以免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受到干扰。这些粒子通常是质子,来自宇宙中的遥远角落,到地球大气层中,化成其他无数粒子,散落下来,每时每刻,我们都接受着它们的洗礼。“我们尤其担心的是介子,它们会跟探测器周边的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中子,跟暗物质信号混淆。”科德雷说。不过,厚厚的岩层可以拦截它们,消去这一背景噪音。

虽然SNOLAB(以及别处)的暗物质搜寻至今无果,但在克雷顿矿的帮助下,有一位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McDonald)——凭借中微子研究,荣获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是一种幽灵般的粒子,几乎没有质量。在超新星爆发等激变发生时,恒星的内核会产生中微子,但地球上也会产生中微子。就像暗物质一样,曾经的它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中,最早提出于年;历经26年,第一颗中微子才被探测到。

为容纳SuperCDMS,实验室将进行升级,增加供电、照明和制冷能力。新的实验装置将包含一个固态锗硅探测器,被冷却到极端低温,跟绝对零度只差丝毫。探测器将由胶囊式的外壳包裹,投入一个水箱,这些水也是一种屏障,可以削减矿井射线的背景噪音。装置的很多组件将在地面实验室组装并测试,包括费米实验室、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等地,但最后组装将在地下进行,由SNOLAB完成。

要是SuperCDMS还是毫无斩获呢?同一座矿井中,还有其他一些实验,比如DEAP-实验,它的技术略有不同,即使用惰性气体氩气,探测WIMP粒子。沃尔丁就从事于这项实验。在新实验开展的同时,这些探测器将继续搜索WIMP。

但对科德雷而言,围绕暗物质理论,“没有结果”反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反馈,迫使理论作出调整。“一无所获固然令人失望,但搜寻一种全新的东西就是这样,这是你必须接受的一种结果。”他说,“暗物质问题存在一个正确答案,现在,这个答案隐藏起来了,而我们正在尽全力找到它。”

这意味着多条“战线”同时出击。在废弃和正在运营的矿井中,在大山深处,在太空之中——很多实验都在搜寻WIMP。真正的关键,在于跨越几十年的稳步积累,慢慢缩小暗物质可能模型的范畴。

“SuperCDMS很可能在它的这条战线上取得扎实的进展。”胡珀说。他还表示,新探测器将聚焦一个新的WIMP质量区间,比其他探测器假设的质量要轻很多。尽管其他实验失败了,但SNOLAB未来实验的胜算并不会因此降低,因为它可以缩小暗物质候选粒子的区间。

当今最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器

鉴于SuperCDMS还处于规划阶段,我们不妨将视线转向意大利。

在距罗马一小时车程的亚平宁山脉之下,科学家历经几十载,一直在猎寻暗物质。他们的暗物质探测器位于拉奎拉市附近。为抵达实验室,你要进入一条10公里的隧道,开上七分钟,直抵最高峰大萨索山的底部。在一个特殊出口拐出,按一个按钮,再用意大利语向门卫自报家门,接着,两扇巨大的金属门缓缓开启,空旷的洞穴展现在你眼前,那就是大萨索山国家实验室——这里坐落着当今世界最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器——XENON1T。

实验室成立于年,头二十年里,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微子和宇宙射线。年,第一台探测器XENON10启动。此后,它一路升级到XENON,如今已是XENON1T,试图捕捉WIMP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的地下空间硕大无朋,分成三个“大厅”,每个长约米,宽20米,高18米。XENON1T就处在其中一个。每个大厅都有自己的实验,所有实验加起来有18项。它们涉及各种课题,从探测太阳中微子,到探究太阳内部,到试图捕捉马约拉纳费米子(一种假想粒子)的世界最大探测器。约有名研究人员供职于该实验室,他们来自32个国家。

在暗物质大厅,最大的架构是一个直径10米、高11米的巨型水箱,很像装粮食的筒仓。它的旁边,是一个三层玻璃建筑,里面塞满低温管、泵、制冷器、子系统和电子设备,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维护探测器。探测器本身位于水箱内部,封在一米厚的不锈钢低温恒温器内。探测器和周围一切都由低放射材料制成,旨在削减背景“噪音”——就像在SNOLAB一样,放射性材料会发射出电子、伽马射线或中子,被探测器捕获;罕见的暗物质粒子要是真的出现了,也会被淹没其中。为进一步抑制不必要的背景干扰(比如宇宙射线),低温恒温器被浸入水箱,由吨水所环绕,另外,顶上米的岩石也发挥了不小的屏蔽作用。

在低温恒温器内部,两吨超低温液氙将仪器包裹了起来。氙气不仅无色无味,而且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主要产地是俄罗斯、南非和沙特,是炼钢的副产物。

总有一些电子、伽马射线,以及偶尔来自大气的介子,可以突破重重阻碍,闯入探测器内部。而氙原子被这些粒子激发时,会发射出细微的闪光,这是很多稀有气体的共同属性。而液氙有着强大的制动能力——它对路过的粒子十分敏感。

这些闪光会被光学设备捕捉,并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所有信号都被否定了。“我们要找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信号。只有对背景噪音了如指掌,且背景噪音足够低,这才行得通。”科德雷说,他曾任XENON1T的分析协调员。

XENON1T于年启动运营,今年5月发表了最新一批数据,依然没有结果。但科学家表示,他们给暗物质效应值限定的区间,达到有史以来最窄:1平方厘米的万亿分之一的万亿分之一,即4.1乘10的负47次方厘米。效应值又称截面,代表WIMP与普通物质——氙原子——相互作用的强度。为确定效应值,科学家梳理了天的数据,按照估算,这期间最多可录得十场暗物质事件。结果,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WIMP肯定比之前假定的还要小。

不论在地下实验室,还是山脉附近的研究设施内,任何时候都有两人值班。他们用平板电脑遥控操作探测器,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