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老师在讲台上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讲得很生动,那“百草园”的乐趣,通过老师生动传神的讲解,撩动着我童年的心扉。
课文中的有些句子,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老师的课早已把我带进了无穷的遐思,我在向往那百草园之余,产生过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联想:“嘻,原来鲁迅小时候也好玩儿,拔何首乌还弄坏过泥墙!读书呢,却那么不感兴趣。要是在今天,他一准评不上“三好学生”,也不知后来他怎么会成为大文学家的。
这些想法,自然没敢问老师,怕他批评我上课“开小差儿”。
记得曾经问过爸爸,果然他对我的疑问不屑一顾,“哼”了一声说:“照老师说的去做!”径自去了。
我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回答我。因为爸爸只希望我读书、读书;作业、作业;升学、升学;不希望我有空闲时间去想别的。然而,我总是时常一个人呆呆地想:是“百草园”好呢,还是“三味书屋”好呢,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好呢?这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转。
难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怎么给我们讲这课书。因为鲁迅在书本中赞赏的,生活中并未推行;他所贬斥的,生活中并未禁止。不仅是未禁止,有人还将其“奉为神明”呢。
假若有学生向老师问起“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哪个好,老师该怎么回答呢?“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是中国封建社会老师的“楷模”。他不光凭戒尺、罚跪来强制学生读书,自己也大声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很有些身体力行的样子。但学生们却大都是“不肖子弟”,几乎对什么都有兴趣,惟独无心读书。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现在,我们这一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课,封建私塾的情景一扫而光。然而,幸福之余也有几分忧虑。不少父母还是希望老师对学生硬关、硬管,学知识仍然是硬填、硬灌,学生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全部泡在书本和作业堆中,我们学生的生活索然寡味,死气沉沉,与“三味书屋”相差无几。
大家熟知的歌曲《童年》被人改编了,大致歌词就是形容当今学生之苦,简直是在“蒸包子”,不到毕业,甭提出笼。不必说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会遭训斥,捉蟋蟀、捕知了会被禁止,一些正当的业余爱好被取缔的也不少。
我所熟悉的一位同学,爱好美术,他精心所画的作品被家长付之一炬;还有一位同学喜爱吹笛,家长却把笛子折断抛出墙外……
如果说“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小园,“同窗们”还可以偶尔一乐,如今的学生却被作业、考试、升学压得连这一点儿乐趣也不可得。虽说是现代文明早已准备了电影、电视、录音机之类,但这一切几曾和我们这些学生有缘?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重拳出击,狠抓“双减”,就是要求家长把“百草园”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