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81006/6564022.html系列三
“吨美国进口的有机肥菜籽饼已经运到,接下来有得忙了!”在新宅镇最边远的村庄三坑口村、海拔多米高度上,农民张华沛眺望自家多亩有机基地,高兴地说。
金华人张华沛今年55岁,与新宅这片大山结缘已有20年。20年前,他探访新宅镇,发现这里海拔高低悬殊,昼夜温差大,形成的天然小气候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于是他辞去为茶厂收购干茶的工作,在三坑口村成立雅绿茶厂,生产有机茶系列产品。
年到年这十年发展期,张华沛就像一铲子铲到了金矿。有机农产品市面上本就少,加上过去积累的渠道人脉,销路根本不愁。他从上潘、内三坑等下山脱贫村流转抛荒田近亩,其中亩改造为有机茶园,年产茶干1.5万公斤,卖往山西、北京、深圳等地,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以上。
新宅镇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业成为全镇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为曾经的张华沛完成了原始积累。然而,单纯以生态优势为驱动的农业,相比当下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已有些后劲不足。靠生态起家的张华沛,发现日子没以前好过了。
“我的问题,其实也是当地很多农户的通病。”他列举起来:产品单一,难以扩大客户群体;零散种植加上管理落后,导致土地逐渐退化;人工成本在涨,价格提不上去……年复一年,昔日“示范生”逐步沦为“后进生”。环顾周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这样来钱快。一组数据显示,年新宅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有1.7万亩,到年已减至1万亩。
在变中求进。年,张华沛在一位江苏画家的建议下,实行茶园认养模式,即客户通过出资认养,获得茶园一年的采摘权,而茶园仍由基地管理,让消费者成合伙人,农民变股东。他将认养的广告投放出去,立马引来了无数茶叶爱好者,目前他的茶园认养面积已达多亩,每年轻松获利近百万元。
(朱谢旻摄)
茶园认养模式的成功,让张华沛意识到了有机农业做源头的好处。年前后,借新宅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的契机,张华沛将剩余的多余空闲地加以改造,种上覆盆子、杨梅、西瓜、西红柿等瓜果蔬菜,以有机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昔日荒山成了百果园,他又趁势打造农家乐、接待中心等配套,由此兴起的采摘游为大山带来了许多人气。粗略估计,每年光是卖蔬菜水果收入都有80多万元。
近几年,新宅镇以打造“有机第一镇”为目标,扶持培育雅绿、那么土、胖菇等有机品牌,对接浙大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同时实施名优茶等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截止年全镇小型茶叶生产机械达台,真正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道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新宅农民,开始陆续返乡。50多岁的三坑口村人高潘有,过去长年往返于王宅、柳城与金华市区,干挑担背树的体力活,两年前不小心压伤了脚,与家人更是难得见面。今年初,他回来帮张华沛管理基地,妻子高云菊在家做小商品加工,闲时跟着他在果园里劳作,工作安稳不说,挣得也不比以前少。
“基地光是发村民工资每年就要多万元,地里有人在,生产管理也能跟进了。”张华沛笑着说,县农业部门还经常下乡来给他们做技术指导。年,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职业农民中级职称。
路越走越宽。为了扩大产能,去年底,张华沛成功向相关部门申请立项“茶叶加工用房”建设,规划建设面积多平方米。新厂房盖好后,每天可加工鲜叶公斤,是目前产能的5倍。
未来,高标准农田也会在这里投入建设。共计亩的实验田,配套蓄水池、机耕路,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可控。随着智慧农业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张华沛的有机梦又前进了一步。
千山挡不住致富路。爬坡过坎,化劣为优,搏出海阔天空。
新闻背景
武义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有机国药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蜜梨生产十强县,是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连续五年居金华全市第一。
近年来,武义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武阳春雨”获首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贡品“武义宣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浙江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武义铁皮石斛”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寿仙谷药业作为上证主板企业中灵芝、铁皮石斛行业的第一股成功上市。全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4万亩,其中有机农产品面积5.1万亩,有机茶颁证面积居全国首位。有机认证产品个,居全省第一。
记者:李增炜
编辑:张铖倩
审核:何灿
监制:任广明
更多权威资讯,请下载掌上武义APP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