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痛风的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痛风发展到中后期时,也可归属为“尿浊”或“痰瘰”等中医病征。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阴虚,加上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脾失健运,内生痰湿,湿邪与热邪互结,易蕴而发病,表现为痛风急性发作。
当痛风进展到慢性期,临床可见关节轻度或无肿胀、持续疼痛等,中医认为此乃热邪大势已去,痰湿留滞,蕴结成浊*所致。虽然大部分痛风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痛风慢性期的患者虽然有肝脾肾亏虚的本,但痰瘀、浊*之邪不除,留滞经脉、关节、脏腑,更易导致痛风反复发作。因此,中医认为痛风慢性期的治疗原则应为“泄浊祛邪、化湿清热、活血化瘀”。
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个反映如上治则的中医痛风医案。
某男,44岁,年8月4日因“痛风0余年,加重5个月”来诊。患者自诊断为痛风后,一直未规律服用降尿酸药物,1年前逐渐有痛风石在双肘、双足、双踝部位形成,近5个月急性痛风症状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延长。既往病史无特殊,查体可见双肘关节、右膝下方、双足部有大小不一的痛风石,右膝、双踝关节轻度肿胀、压痛,局部肤温升高,肤色正常,右膝关节屈曲受限,查血尿酸微摩尔每升。
考虑到患者使用西药降尿酸的依从性不高,因此改为中医治疗。现症见:患者关节附近见痛风石,关节轻度肿胀、疼痛,肤温轻度升高,肤色正常,伴夜尿频繁,舌淡,苔白腻。中医认为:患者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肝肾亏虚,多年痛风病史,平素喜食海鲜类食物,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肝脾亏虚,久病及肾,三脏之虚必存;痛风石则是痰瘀日久,经脉痹阻,流注于关节、皮下而成;近5个月关节肿痛、局部痛风反复发作,则是痰湿郁闭化热,痰湿与热邪胶着,郁结成浊*,阻滞气机,邪无出路,不得疏泄,因而反复迁延。
尿酸从降到,痛风石软化:这才是真正的标本兼治!
于是诊断为痹证,证属痰瘀阻滞,治宜泄浊清热、活血通络,方用泄浊除痹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土茯苓30g,萆薢15g,薏苡仁0g,木瓜10g,山慈菇10g,泽泻15g,泽兰15g,王不留行30g,牛膝15g,蒲*10g,车前草10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甘草5g,等等。共15剂,水煎服,日两次,隔日1剂,嘱患者多饮水,少食用高嘌呤食物及相关生活调摄。
1个月后二诊,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好转,已无痛风急性发作,夜尿频繁症状改善,守原方去覆盆子、金樱子、木瓜,再服15剂。三诊患者关节无肿胀、疼痛,痛风石较前变软,关节活动无受限,无疼痛、肿胀,无痛风发作,复查尿酸微摩尔每升。守原方续服3个月,随访痛风未发作,复查血尿酸微摩尔每升。
按:上方以土茯苓、萆薢二药为君药,两药配合可起到利湿泄浊、通利关节的作用。土茯苓具有解*泄浊,健脾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本经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萆薢具有利湿浊,祛风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炮炙论》: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威灵仙、木瓜舒筋除湿,通络止痛;山慈菇清热解*,消痈散结;王不留行具有通利血脉,行而不住,利水通淋的作用;泽兰、蒲*化瘀利水;泽泻、薏苡仁、车前草利水渗湿,泄热除痹。诸药共奏泄浊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临床上,由于患者体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常常出现不同的兼夹症。中医注重因人而施药:若痰湿症状明显者,如关节肿胀、小便不利,则可加用路路通、玉米须利水;若浊*症状明显,如关节疼痛,加用徐长卿、刘寄奴止痛;若肾虚症状明显,如腰膝酸软、恶寒,加用桑寄生、补骨脂、狗脊祛风湿、补肝肾;若脾虚症状明显,如纳差、腹胀、疲倦、舌淡胖,加用白术、*芪、布渣叶健脾利湿;若湿热症状明显,如口干、口腻、小便*、苔*腻,加用知母、佩兰、火炭母清热祛湿;若肝气郁结症状明显,如脾气抑郁、急躁,加用郁金、柴胡、佛手疏肝。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所含落新妇苷有利尿、镇痛、降尿酸作用,对体外*嘌呤氧化酶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威灵仙具有明显抑制炎症早期引起的组织水肿和渗出,以及显著的镇痛作用;木瓜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消肿、抗菌、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牛膝的皂苷成分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醇浸剂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促进炎性肿胀消退,而镇痛作用的强度与皂苷含量相关;蒲*溶液、薏苡仁的有效成份薏苡仁油、泽兰、王不留行*酮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车前草、泽泻具有抗炎、降尿酸作用。方中药物不仅有降尿酸、镇痛、抗炎作用,不少药物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降糖、降血脂、降胆固醇、改善微循环、抗结石等作用。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