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图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639547.html中国古代的文人不仅刻苦钻研学问,还有着医者一样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怀。他们对于疑难杂症发挥出勇敢的探索精神,在治病救人的事业上流传下千古佳话。我们从历代名帖中可以管窥一二,从而了解古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对于自然的未知使得人们对于病痛往往无可奈何,有的祈求神明的保佑,有的只能在内心默默的祝福平安。西晋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陆机作为上层官僚也不能逃脱对于乱世的不安。
某一天,陆机提笔给好友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及另一位好友“彦先”身体羸弱,往常如果患病可能已经痊愈,但是此次发病时间较长,仍不见康复,并隐约感到一丝不祥之兆。
陆机的这封信就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平复帖》。此帖中的字体消瘦,就像是近代人物画一样“秀骨清像”,这反映了当时历史时代的*治、生活与审美。陆机用放荡不羁的名士风采,简便、率性的书写着每个笔画,灵动、跳跃的撇捺表现了翩翩君子的潇洒风度。
在稍晚时期的王羲之时代,人们对于常见的病痛依然是手足无措的窘境。王羲之的孙女名叫玉润,在生病十几天后又日渐严重,在家人的全力照顾之下心爱的孙女还是不幸离世了。
王羲之在悲痛之余写下了《官奴帖》,他在文字中透露可能是自己行为有所过失,招致对于上天的不敬,才导致如此的结果。因为对于疾病的无奈,王羲之在《官奴帖》中用笔沉着、温婉含蓄,似乎隐含着自责的内疚心态。与《兰亭序》的潇洒不同,这种沉稳和凝重更加令人同情和悲悯,也体现出书圣作为平凡人的另一面。
不过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也是精神上最自由、最解放的时代,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的人选择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精神。《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用秀逸、灵动的线条书写的草书名帖。王献之在此帖中用笔变化多姿,逆势起笔却又连绵不绝,前后呼应有致,创造出有节奏的韵律感。王献之寥寥数字用潇洒的笔触书就,可以看出他对于病痛的一种达观的心态。
《鸭头丸帖》的大意是,王献之尝试服用一种丸药,但是他凭经验感觉药效不佳如同朋友告诉他的一样。王献之写此信回复朋友,改天将会面探讨一番。此外,王献之还在《地*汤帖》中,探讨了地*汤的疗效。可见他不仅是大书法家,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中医药的实践者。
魏晋时期人们感慨于生命的无常,因此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文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和服用丹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当时的丹药由于没有科学依据,造成了文人们服药后一副疯癫的状态。这毕竟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它开启了治病的探索之路,也为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肚痛帖》相传为唐朝狂草大师张旭所书。某日张旭欲提笔作书,忽然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知道是不是冷热所致,情急之下他想到服用“大*汤”可以对冷热所导致的病痛有疗效,于是写下了此帖。
可能是肚子痛得越来越厉害了,张旭的字越写越快,越写越癫狂。前三个字还算是淡定,到最后三个字已经完全是奔放不羁了。可以想见当时张旭的状态,在奋笔疾书之下令千年之后的我们还能有惊心动魄之感。文章结尾张旭用了“非临床”三字,不知道他是否也像现代医学一样,以自己的身体亲身试验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大*汤被现代中医药词典所收录,其疗效也被肯定,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张旭亲自试药的功劳。
中医药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意思是自然界中许多的食物就是药物,裹腹的食物可以消除疾病。《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就是尝百草而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神农氏是否确有其人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来的中医药的确是在不断尝试,不断认知的基础上发展出中医药的光明大道。
宋代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美食家,当然他不仅有美誉天下的“东坡肉”,还亲自研发“药食同源”的药方。
覆盆子,又名树莓,山莓,木莓。由数个小果聚合而成,色泽鲜红晶莹,味道酸甜可口,在山间树林、溪流小路旁都可见到它的身影。覆盆子中花青素、鞣花素等天然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特别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居各种水果之首。覆盆子可入药,有多种药物价值,其果实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这样集美味、美貌和疗效于一体的尤物自然会吸引到文豪苏轼的目光。苏轼尤为喜爱覆盆子的美味,他对覆盆子还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认识。他在给好友的书信中提到,市面上有人用花鸦莓冒充覆盆子,两者外形相似,但是在入药的机理上却天差万别。如果买到了假冒品,肯定是没有疗效的。
苏轼的好友陈季常知道他喜爱覆盆子,特意采摘了一篮送与他。苏轼知道采摘的不易和辛苦,所以在《覆盆子帖》中写道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也许是同为文人的缘由,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了童年时期对于覆盆子的美好记忆。
从古人对于疾病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对于未知事物有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对于当下国人面对的新型病*,我们因不了解而产生出恐惧,但是在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之下,会加快认知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坚信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下,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迎来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