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最深刻的作品应该算是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记录的都是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特别是他笔下的百草园,简直是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有菜畦、石栏、高大的皂荚树、桑葚、还有野草、短短的泥墙根、断砖里藏的蜈蚣、蟋蟀、斑蝥、何首乌藤、覆盆子,还有赤练蛇的传说……
鲁迅先生笔下百草园里的一事一物,给我一种亲切感,感觉跟我的童年一模一样。
我童年的“百草园”是一个小树林,里面常年有堆积的枯树枝、落叶,小土丘、不知名的小野果、还有野生的芋头,这些破败的草木,却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我们一有空就在小树林里挖个洞、生个火,春、秋做野炊,夏天从小池塘里摸了鱼、捕了虾烧烤,秋冬天烤红薯、烤芋头、打雪仗。
那里还有一棵好高好大的桑葚树,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落得满地都是,掉到泥土上的桑葚我们是不吃的,幸亏桑葚树旁有一口大井,我们小孩子捡掉在井盖上的桑葚吃。
我们学校老师宿舍后院也是一排矮墙,也有断砖,春天的时候,我们也喜欢去翻断砖,从夹缝里翻蜗牛,但有时候却翻出蚯蚓、不知名的小虫子、甚至蜈蚣;墙角也会长一些藤蔓植物,有时候根很粗,联想到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会想:会不会这也是何首乌,还能长出像人形的根?
我们的小树林里,也会有些恐怖的“传说”,比如大夏天午睡的时候,那里会有什么东西飘过……我是最胆小的,又富有想象力,总是能被这样故意的“传说”唬住,以至于不敢中午、一个人的时候去小树林玩。
现在想想,小时候总是会传出这些唬人的“传说”,也不知道是谁传出来的,让人哭笑不得。
我还学着文中所描述的捕鸟的方法试过捕鸟。下着大雪的天,我家庭中也会有鸟雀停留,有一次我按照文中的方法,在庭院里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脸盆,下面撒一些米,木棒上系一根长绳,人猫在屋里牵着,等鸟雀下来啄食。
但来我们家的鸟雀好像比迅哥儿(也学着鲁迅笔下的描述叫“迅哥儿”)家的要聪明,不支这一个机关鸟雀还来,支了这个机关,鸟雀反而不见了。
我也没有这么多耐心,蹲守了一阵,不见半只鸟雀,便撂开手了。
然后长辈从外面回来,经过院子,看到放在外面的盆,顺便带进屋里,还要追究“谁把好好的米洒到地上”?,把“胡闹”的顽童训教一顿。
机关破灭后,鸟雀倒是来吃得欢。
还有一次大雪天,家里的空闲的屋门前落了很多鸟雀,我撒欢地把它们一赶,果然很多鸟雀慌不择路飞到了空屋子里,我赶紧把门关上,不让鸟雀逃跑。
隔壁爷爷得知了,拿了一个大竹枝扫帚过来扑打鸟雀,捕到了几只,够了一道菜的量,那是我第一次吃鸟肉。
读小学最开始的班主任,胖胖的,长相很严厉,人也挺严厉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她狠狠地批评犯了错的学生,一些经常挨批评的同学,背地里给老师取绰号,以示不满。
我读书的时候,仗着家里离学校近,总是要睡到最后一刻才起床,然后因为行动拖拉,经常踩点不准,就迟到了。
每次期末老师的批语总是,先将“聪慧”、“伶俐”一类语句的夸赞一番,末了说“就是有些粗心、经常迟到,要是学会早点到学校就好”。
我也学迅哥儿在木头的课桌上刻过“早”字,然而懒惰大于决心,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下一次轮座位,这个“早”字就换给了别人了,但别人并不迟到啊。
我们的小学是一个像大四合院改用的,从一至六年级只有六个班,空屋子倒是很多,那些空屋子就是我们娱乐的地方。
我们在空屋子里穿梭打闹,从屋里追逐到屋外,玩得特别欢;春、冬出暖阳的时候,我们还把凳子搬出来,卡在排水沟里,排坐在一排,边晒太阳边做作业,老师也会把课堂作业本搬出来,在树荫下批改。
午睡的时候,我们还会从家里带凉席,铺在空房间里,水泥砌的乒乓球桌上、冰凉的地上,这仅仅是女生的“特权”。
春、秋季开学的时候,要给泥土地的操场来一次大锄草,才一个假期的时间,坪里的草居然可以长得比人还高。
夏天中午的时候,大祠堂都是男孩子打陀螺的身影,“啪啪”抽陀螺的声音络绎不绝……
这些记忆太久远了,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分不清是具体发生过,还是记忆杜撰出来了。
想想那真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只不过,当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