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身上的灰,提上公文包,平塘县牙舟镇陈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景勇又开始了他一天的巡村走访工作。
“最近能有多少头牛出栏啊?牧草够不够?”在村里的小黄牛养殖基地,石景勇每周都要来了解养殖情况和务工群众的工作生活情况。
年5月,为响应“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号召,平塘县公安局民警石景勇主动请缨奔赴基层,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成为了陈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
石景勇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重在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驻村后,为了尽快掌握村情,石景勇迅速转变角色,向村“两委”干部学习,从档案中“取经”,到群众家里、田间地头走访倾听……很快,村里的所有工作、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方向,石景勇都了然于心。
陈家湾村位于牙舟镇西北部,因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群众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且基本上靠“望天收”,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
产业兴,百姓才能富。年5月,陈家湾村通过积极争取,在县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生态小黄牛养殖基地落户陈家湾村开工建设。石景勇一边积极同村干部筹备小黄牛基地建设和牧草种植事宜,一边组织群众到基地务工,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养殖技术。在大家不懈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陈家湾村养牛基地从年初头发展到了现在余头存栏量,带动周边群众10余人务工增收。
石景勇了解小黄牛养殖情况
脱贫户陆廷伟从养牛基地建起来后,他便来到基地务工,谈起这份“美差”,他笑着说道:“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家里,一个月还有0元的收入,年底还能享受公司分红,同时还能学到很多养牛知识技术。”
新模式,才能激活新动能。小黄牛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石景勇和村干部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合作社自行种植牧草,同时发动群众种植牧草和养殖小黄牛,统一收购并售卖给养牛基地。这种发展模式极大地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了,群众因种草也享受到红利,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目前合作社种植有亩的皇竹草,专门供应小黄牛养殖基地,平均每年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收益接近1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等低收入人群3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增收,群众流转土地年均收益1万余元。”石景勇介绍。
石景勇在皇竹草种植基地与群众交谈
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带动下,群众陆开平不断学习养牛知识和技术,在自家养殖了10余头黄牛,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谈起村里的养牛基地,他激动地说道:“有这么大的一家养殖基地在我们村,专门有技术人员提供养牛指导服务,还统一收购我们养殖的牛,自己在家里搞创业,安心多了。”
在陈家湾村,像陆开平这样得益于小黄牛基地发展起来的养牛大户,目前村里就有10余户,一条利农利产业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链逐步在陈家湾村形成。
开路子,才能带来新增长。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发展路子,石景勇和村干部踏遍村里的各个地方,针对陈家湾村土地石漠化严重、土层薄浅且分布零星的地理环境特点,做足调研与考察文章,在他和村干部的动员下,致富带头人何其洪、于胜春到陈家湾村投资发展葛根和甜叶覆盆子种植,并积极协调村集体投资建设产品加工厂,提升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陈家湾村共种植葛根50余亩、甜叶覆盆子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务工70余人。
石景勇了解小黄牛养殖户相关情况
俯下身,才能收获满意度。每天早出晚归、走村入户,沾满泥土的双脚、晒得黝黑的皮肤,成了石景勇驻村生活的“标配”,也让他从人生地不熟的“外乡人”,转变为人人熟、路路通的“陈家湾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面对陈家湾村未来的发展,石景勇深切地感受到重任在肩。“今后,我一定会扎扎实实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为民排忧愁、解难题、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助推乡村振兴。”
平塘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肖影
编辑:石明钢
校审:陆恩凤
审核:吴贵梅
监审:孟景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