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余斌,是毕节市委组织部派驻到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的第一书记。
年4月18日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寨,开群众会。当时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用电、用水等问题。
于是,我第一时间到市(县)供电、水务等部门,协调项目资金,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驻村3年多来,我和村“两委”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修了通组路(机耕便道)27.8公里、连户路米、院坝硬化完工户共平方米,修筑河堤1.8公里,安装路灯盏……这些项目落地实施,有效补齐了群众发展“短板”。
结构乡是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平均海拔米,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世代靠种植苞谷、洋芋为生。
要想“拔穷根”,产业发展是关键。在有关部门帮扶以及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大寨村种植养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在种植方面,已发展亩苹果、亩桃子、亩覆盆子;在养殖方面,建起了恒大帮扶的头养牛基地、生态白条鱼养殖场、跑山鸡养殖场、标准蚕桑养殖场等,并培育发展大寨的食品加工厂、食用菌、魔芋等产业,改变了大寨村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大寨村顺利实现省级脱贫出列。
为了实现村民自治,我和村“两委”探索建立“党建+村民自治”模式,以组为单位,选举产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并按照“居住相邻、同性捆绑”的原则建立“十户一体”自治小组,形成“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三级自治”体系,实行产业联动、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新风联育。
现在,大寨村从一个基层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贫困村蜕变成“基层堡垒强、服务群众优、运行机制好、产业发展快、人居环境美、党建氛围浓”的示范村。
时光荏苒,3年多的驻村工作历历在目。这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闲暇时,可细品其中的苦与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整理
编辑刘娟 编审王璐瑶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