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中药望闻问切有感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有哪些 http://m.39.net/pf/a_4364583.html

始有“神龙尝百草“之传说”,时至明代《本草纲目》之巨作,流传至今。中医药的博大、渊远世代承袭。今有幸得《中药望闻问切》,学古今之博学,读创新之思路,让我无限启迪。愿将浅薄之心得,与君分享。

望观形色,通晓用途

中医中有“以脏补脏”与“同气相求”的意象思维,中药借用取象比类的方式,观其形态、颜色,知其来源、功效。如唇形科植物都是茎方形,中部有髓,轮伞花序。代表药物有益母草、泽兰。两者因其来源相近,特征相似,均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功效。全草类药物多数具有清热解*之功效,代表方剂五味消*饮中蒲公英、紫花地丁。“枝者通达四肢”,故善用茎木类药材鸡血藤、海风藤等,形似四肢骨节,取其通利关节,治疗风湿骨病之常用药。

最早记载于道家的五子衍宗丸,简单五味“菟丝子(*)、五味子(黑)、枸杞子(赤)、覆盆子(青)、车前子(白)”,把中医五色入五脏,先天后天相生,乙葵同源,精血转化,通补结和的思维表现的淋漓尽致。

闻嗅香臭,化浊辟秽

闻其香臭,知其功效。芳香类药材多具有醒脾化湿,扶土抑木而调畅气机的作用,比如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陈皮、青皮、香橼、佛手。具有辛辣味的干姜、吴茱萸、花椒、肉桂,其辛热之性,较芳香类药物化湿行气更为峻猛,多具有温通散寒的作用,主治里寒证。比如理中丸之干姜,温里散寒;吴茱萸汤中吴茱萸为君,温散厥阴、阳明、少阴之寒邪;桂附地*丸中用肉桂,补助命门之火。动物类药材多为腥臭之气,善于入血分。临床医生对于头痛日久,久病入络,常配伍蜈蚣全蝎研磨成粉服用。九香虫,名虽带香,实则臭晦,酒制后减其不良气味,临床使用正运用“以秽制秽”,常治疗寒郁中焦或肝胃不和所致胃脘、胁肋胀痛等。

清代著名医生叶天士提出“脾阳宜动,动则运;肾阳宜藏,藏则固”的观点。临床常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的名方:四神丸。其中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的运用,体现了“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的观点,通过芳香之性,增强脾脏运化转输之功效;以上四味药均入肾经,潜命火而温煦脾阳,加之五味子味酸收涩,使肾阳封藏而不外泄。

问尝五味,药食同源

神龙尝百草,始有医药。对于中药的认知,不能单独停留在眼观、鼻闻,更需要口尝其滋味。中药五味,各中滋味,在认识、掌握、使用过程中,慢慢回味。山茱萸酸涩,大量使用时具有收敛心气的作用。甘草补益、调和与缓和,比如芍药甘草汤。生姜、苏叶辛味发散、行气。三*味苦,苦能燥、能泻、能坚阴。“外风宜疏,内风宜平”,常用质重,味咸的贝壳类药材,平息内动之肝风调和阴阳;又因其长于水中,属阴,调和阴阳。例如治疗肝风内动、镇肝息风汤中有牡蛎;治疗肝阳上亢的天麻钩藤饮中有石决明。

药食同源,是中药实际运用的特色。生于水中的莲子、芡实,均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近年来的祛湿瘦身养生茶中,不难发现荷叶、薏苡仁、山楂等常见中药饮片的影子。女士喜用玫瑰花茶,取其芳香之味而疏解气,用其红色入血而调经止痛。莲子心取其味苦,夏季属心,苦泻下上炎之心火。

切掂轻重,感知寒热

中药在采收、调剂过程中,都用手感受其质地、寒热。石膏、滑石、寒水石的搭配使用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石汤,虽为布包药,可通过对药材不同质地而辨别:滑石之滑腻,石膏是硬脆,寒水石透心凉感。花类、叶类等药材因其轻飘之性,如菊花、桑叶作用于人体头面部、走表在气分。果实、矿物类、动物类等因其质重而沉,如三棱、莪术走里入血分。

土鳖虫为什么只用雌虫入药,原因有三:一者雌虫无翅,善于爬行,有穿透之性;二者身体断开后尚可自连一体,故有续筋接骨之功;三者雄虫有翅能飞,不易捕捉,其性较雌虫轻,不适宜入血分。

民间广为流传使用鲜地龙配伍青黛粉治疗腮腺炎,腮腺炎发病于耳后,属少阳胆经循行,青黛色青而入肝经,苦泄其火;地龙环节类动物,善于穿穴,利用其通络之功效,散其肿结。民间亦外用鳝血辅助治疗面瘫。面瘫在中医属于中风中经络,鳝亦身体滑腻,无足而窜,故能走经脉疗十二风邪及口、耳、目诸窍之病。

借用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教授为此书做序中的一句话:感医道之精微,悟药理之玄妙,体作者之仁心,顺传承拓新之大势。借助中医药发展的浪潮,迎接“医药一体,守正创新”的新势头。

图文编辑:杨之童

审定:朋汤义

图片: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