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徐道明山村茶事 [复制链接]

1#
山村茶事作者

徐道明01小村茶香

整个正月,在村子里,没有喝到一杯好茶。农民自己喝的茶,大多粗糙,淡而无味,好的东西不是自己享用的,就像最好的瓷器,是专供宫廷或出口外邦的,制瓷人自己哪用得起?

父亲说,一开始邻村才有茶厂。本村人采了鲜叶,挑到邻村,必须等他们村里人的茶叶炒完,才轮到炒,那时已近子时。本村的老书记下了决心,自己村要建茶厂。于是发动大伙,每家砍一根木料,挑几担沙子石子,又买来钢筋石灰,请来匠人,在村庄公共晒场上开工建设茶厂。

不几个月工夫,茶厂立起来了。房子比大会堂略小,只是没有台子和阁楼,四围的钢筋柱子藏在墙壁里,石子砌的墙,上部是人字架,钢筋结合木头。房子里面看不到一根柱子,宽敞得很,真是既实用又节约,村人都很高兴。

支了锅灶,买了制茶机,安装上,点上火,炉膛里旺旺的,杀青机、炒制机、烘干机各两台,同时转起来,全套程序下来,全村炒完,最迟才十一点钟。有了机械,大家都拼命采茶,茶叶的产量、产值也高了。不过那时是炒青,茶叶价钱便宜,炒完是统一卖给供销社或茶商,统一结算。为了多赚点钱,妇女们抓紧前期采摘。二十多天过去,茶叶随着气温升高开始猛长,叶子老大且粗糙了,才开始炒制自己家里喝的茶。自然,这时的茶就索然无味了。只有那些有心人,才注意留点儿好茶自己喝。比如祖母,每一年都要留下点好的高山茶作为家中待客之用。另外,那时炒茶很费柴火,山上的松树枝被砍许多,封山育林也遭到一些影响。

形势不等人。数年之后,随着名茶的兴起,大路炒青落伍了,收购商少了,扁形名茶上场了。茶厂的机器被卖了去。怎么办?只能挑鲜叶到邻村求人了,或者自己手工炒制名茶,但采茶的习惯要改了。本村人习惯采茶枝,不习惯采芽头,因为采芽头需要细心。采了芽头,母亲起先是在做饭的锅里炒制名茶,可是效果不好。后来就只好购置炒茶锅。炒茶锅是用电的,一个架子内置一口深锅,锅下有石棉,用来减热。茶锅摆放在门边亮堂处,人坐旁边炒,炒茶人长时间佝偻着背,也挺吃力。

那时村中没多少人会手工炒制名茶,母亲开始向人家富富嫂学习。富富嫂娘家在溪口茶乡,因此会炒茶。几个晚上过去,母亲学会了。父亲手脚笨,学不会,只能帮忙做一些杀青的事。母亲负责揉按成形、手工炒制。因为全是手工操作,锅中温度高,按压茶叶的时候,有时难免烫伤手。那时我在一旁观看,有时帮点忙。为了防止茶叶焦糊,需要先在锅里涂点石蜡,只听“滋”的一声,一阵青烟冒出,茶叶倒入锅中。先要不停翻抖,待水分蒸发,然后依靠手工按压成扁形,不断翻炒,均匀受热。最后还要烩干。一个晚上下来,原先卖青叶价值一百,自己炒制之后,可以达到两百,所以那一季茶叶产值翻了一番,大伙儿都很兴奋。后来村里就时兴炒名茶了,几乎家家户户一口茶锅,白天采摘,晚上炒到八九点钟,人真的很累,一天劳动时间达到十五个小时。记得英英妹子就是因为炒茶太累,导致早产的。

几个收购者争相竞价。富富嫂也收购名茶,头天晚收齐,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由她丈夫开车送到县城,卖了,晚上回家跟人结算。富富嫂除收购成茶,也收鲜叶,收起来后,连夜送到茶厂,卖给人家。但鲜叶在贮存、运输中必须通风,否则容易发热变质,那样损失就大了。富富嫂没茶机,难以扩大规模,自然成不了气候,所幸她每年都收。至今,她每年茶季,都能赚个几万块钱。村里倒是有人买来小型制茶机,尝试扩大规模,炒制名茶。但是,家乡地处高海拔山坞里,茶叶生长缓慢,赶不上价格高峰期,等家乡的茶叶可以采摘,季节已交清明,已经过了名茶价格高峰期了,赚的钱跟外面茶乡没得比,所以许多人就淡了兴趣;况且这里是山核桃主产区,村民的兴趣放在管理山核桃树木上,对茶叶不那么上劲,采茶者日渐稀少。前些年种下一些“乌牛早”,但毕竟数量太少,成不了气候。由于鲜叶供应不上,茶机转动不起来,生意自然发不起来。但不管怎么说,从大路茶到名茶,还是能提高收入的,只是需要个人技术。有些老太太,一个月下来采制名茶收入达四五千,也觉得挺满足的。

时令不合,技术跟不上,怎么办?本村有好多富余劳动力,这段时间,妇女们就先到外地茶乡去做帮工。这天,美萍跟村里七八个妇女,结伴去富阳的霄井村采茶叶。到那一看,真让人惊讶,一望无际的青青茶园,在低丘缓坡上高低起伏,茶芽齐齐整整,茶叶管理真的很好。这里阳光好,茶叶发芽早,自然赶上了好价格。她们三十多个采茶工,按照一叶一芯的要求采摘,一天可以采摘鲜叶两三百斤,除了卖掉一部分,东家留下一部分自己加工。制茶机是全自动的,一环扣一环,有条有理。他们还有自己的品牌包装,有小姑娘负责网上销售。东家说,她当年以每亩二十元的价钱承包了这一大片荒山,开发出来,种上了茶叶和水果,还有一部分山核桃树,如今,每年都有二三十万收入呢。这话说得美萍心里痒痒的。

02青青茶园

茶叶毕竟是农民的收入来源之一,那时出门挣钱者少,大伙儿还是很重视管理茶园的。每年的夏天七八月份晴天,大部分人家都要上山锄茶园地。我家有大大小小五块茶园,其中在高高的*山湾有一块大茶园。我们二队的十几户人家分到了那儿,有时就约好一起上山。彩娥嫂、顺子叔等就跟我们一起去劳动过。

因为那茶园远离村子,在“云深不知处”的高山上,大家必须先开路才能走上去,否则荆棘遮蔽,路又陡峭难行。不过,*山湾地势高,雨天云雾缭绕,茶叶的品质是好的;再者,那儿的地非纯粹*泥地,而是砂砾多多,这样的茶园更好。据说上等茶长于乱石之地,中等茶长于沙砾之地,下等茶长于泥地*壤,比如杭州的龙井茶园,是沙性土壤,地势又高,云雾从西湖那边飘来,滋润了茶叶,所以茶的品质就好。*山湾土壤含沙,所以茶叶可以攀上中等,自然受到大家的赏识,平时少不得好好管理。另外,这儿茶园四周是松林,若是一年不锄茶地,就会长出小松树,所以父亲很勤劳,锄地未曾落下一年。

于是那四五天,我们天天挑着午饭祭上山锄茶园地。尽管茶叶产值不高,但这也是任务——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天刚亮,母亲做好早饭,打理好午饭祭,灌好两三葫芦茶水;父亲准备好几把两齿耙,磨好镰刀。吃完早饭,就挑着午饭祭上山。父亲在前面开路,遇有荆棘拦路,就用镰刀顺手斩劈。一个小时之后,终于到山了,于是先坐下休息一番。几分钟过去了,父亲率先站起来,带着我们走到茶园最下面开始锄。彩娥嫂的茶园在我们的东边,隔了几家。她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劳动。她丈夫身体不好,她总是一个人干活。她个子矮矮的,皮肤黑黑的,梳着粗粗的辫子。因为长久没有生养孩子,她婆婆总是嫌她。丈夫呢,也不站在她一边。她很不开心,脸总是阴阴的。

锄茶园就是松土,除草,给茶树培土。如果可能的话,再给茶树施点肥。这是挺累的工作,必须弯下脊背,不停挥舞钉耙。半小时后,我就感觉吃不消了,站在那儿,眼望远方,群山巍峨,近观此处,枫叶绯红,倒也赏心悦目。父亲看见了,就放开嗓子向远山大喊几句,“哦吼吼吼呦——”,“哦吼吼吼呦——”,风儿竟然就神奇地来了,顿时感到凉爽无比。父亲却奇怪,不感觉到累,锄地的速度大大超过我们,劳动量占到总体的一半,有时还手执镰刀,劈除茶园四周的荆棘丛,让茶树能享受到阳光的沐浴。母亲是埋头苦干型,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往前进。到了中午,我们是吃自带的饭菜,或是米饭,或是菜祭,或是馒头粽子,茶水喝完了就到山湾灌泉水喝。傍晚下山,有时还能采到土名曰“吊纯子”“秤锤儿”的野果。回到家,祖母早已把晚饭做好,于是开始狼吞虎咽。一连几天下来,人累得走不动路。要想喝点好茶,要想赚点钱,还真不容易!有一年父亲突发奇想,赶牛上山犁茶园地,因为那儿的茶园是粗放经营的,不是水平带,所以牛能发挥用场,这就大大加快了锄地速度,但是赶牛上山下山却费劲,因为牛胆子小,山路难走,得小心翼翼,所以也就尝试了那一次而已。

筛坑的茶园面积小一点,路也不远,站在路边可以看得见。那是农业学大寨的结果,茶园从山脚几乎通到山顶。下面三队,中间二队,最上一队,每家都有那么一点点。那地是阶梯状的,水土不易流失,自然茶叶产量就高点。父母比较重视这块茶园,每年榨油所得的菜籽饼大多撒在了那儿。那儿茶园附近还有一座小泥房,供大家避雨之用。茶园右边就是山涧,雨天水声轰轰。有时天下雨,大伙都到泥房避雨,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煞是热闹。茶叶也管理得比较好,远远看去,绿油油的,整整齐齐。可现如今,这一大片茶园也大多呈荒芜状态,有些人家多年不管,茶园已经荆棘丛生。家乡的茶叶经济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了。当然一村也只能一品,而家乡的一品只能是山核桃。最近几年,种植药材的又多了,田里,山坡上,到处是覆盆子等药材。有人甚至开荒山种覆盆子。但要是产销不能配套,价格波动太大,几年后还不是又得废了。

还有两块茶园都在村子附近,几脚路远近。一块在村子附近的毛竹园下边,山脚。可以说,这是距离最近、管理得最好的茶园了。这里方位朝东,早晨就有阳光沐浴,茶树长势喜人,茶树枝张开怀抱。祖母也在这儿采摘茶叶,做点明前茶。可是旁边人家的几行茶树却荒芜了,杂草丛生,茶枝上只长出一点碎叶。他们常年在外,几乎已经不再管理茶园。

另一块,在村子上方的平地里,那里的茶叶原也是村中王牌,也是集体大生产的产物,由于地势平,距离近,曾经辉煌。可如今,已是江山异色——几乎全是菜园了。

最后一小块茶园在一个山坞里,当时村里搞来了“乌牛早”,说是早熟茶叶,种下去两三年就可摘,希望大家发财致富。可是这乌牛早到了这山坞里,没有阳光雨露的配合,竟然长势不怎么样,也变得不那么早了。

采茶季过去了,父亲还要给茶树剪枝。这是很吃力的事情,使用的是一把大铁剪刀。一天剪下来,手上会磨出血。

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家经营者越来越少。*山湾山高路陡,后来就不怎么有人上去过,因为若是单打独斗,你是斗不过松树的扩张速度的。父亲只好投降,不要那块茶园了。如今,那儿也是松树们的地盘了吧。只是可惜那几株茶树王,躲在松树林里,未免太孤单了。事实上,这些茶树、茶叶的品质是很好的。

彩娥嫂后来跟丈夫离了婚,改嫁到了另一条源里。听人说丈夫对她很好,也生了一个男孩,而她的前夫却一直单身。

03高山茶浓

那时每年都要到山后源的舅公爷爷家玩。印象中,舅爷总是手捧一只茶杯,杯中是浓浓的茶水。舅爷喜欢喝茶,他喝的是自己家的高山茶,他说这茶干净,放心喝,又有味道,冲个几遍水,依然有茶味。他是茶不离身。

小时候,奶奶和我常去舅爷那儿玩。记得一次暑假,奶奶回家后,舅爷又挽留我和玉龙在那里玩了半个月。那是读小学的时候,我俩天天在那儿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水、疯跑。回家的时候,舅爷还给我们各买了一件汗衫,又给了一个红包。我们在那儿也感受到农民生活之辛劳。记忆深刻的一次,夏天突然下大雨,山溪水暴涨,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不顾危险,挑着猪粪过桥到田里,结果在桥上滑倒,跌入洪水中被冲走,几天之后,才在很远的地方找到遗体。山里人的辛苦与危险就是如此。

那是一个地势高低不平的村庄,房子呈阶梯状,拾级而上,有几幢徽派老建筑。舅爷在村中祠堂一角开了一个小店,卖些日用品,维持生活。舅爷又略通医学,也卖点普通药品。这些,舅爷都是有营业执照的。村民平日里有头疼脑热,或者干活受伤,都到舅爷这儿来。舅爷仔细询问并察看,然后对症下药,或给药吃,或包扎伤口。舅奶呢,总是很热情地招呼他们,端茶递水,如果是远方来的人就马上围起围裙,开始烧饭给他们吃。这样,村民一点小问题就医院去。

舅爷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管理山后源几个村子的山林。他出门的时候,一定会带上高山茶,疲乏时就喝上一口。记得舅爷管理山林非常严格,得罪了一些偷砍林木者,他们威胁说要打舅爷。舅爷玉树临风的个子,笑了笑道:“要打他来打打看!”舅爷照旧轮流巡查各地山林,并到处在溪边大石头上用红油漆书写“封山育林”“严禁砍伐”等大字。有时逮到偷砍树木者,舅爷照样没收木材,还予以罚款。在他管理山林的二十来年中,当地植被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为增长,生态环境非常好。

舅爷希望儿女们利用山村里的资源,发家致富,也能带动村里人,把日子过得好一点。舅爷育有三子一女。女儿最小,但文化最高,读到高中毕业,嫁在本源另一个村子。她和丈夫两个建了水碓,把锯末运进来,舂碎舂细,然后运到外面卖,赚了点钱。后来又发展苗木业,甚至租了几十亩地,上了规模。之后女儿被选举担任了村长,带领大家发展苗木产业。大儿子利用村里的老茶厂,更新几台机器,在家做点茶叶生意。因为山里环境好,高山茶品质不错,价格又便宜,所以外面还有点销路。二儿子是个手艺人,是个篾匠,在附近四乡八里给人打竹制农具,舅爷希望他把这项业务扩大化。小儿子小时候得过病,身子弱,在家务农。舅爷的意思,让小儿子继承小店的业务,所以让三儿媳妇学习医学。

舅爷是个体工商户,而且是乡里的个协理事。他年年被评为优秀个体户。有一年个协组织到南京考察,途经杭州,就到了我那里——当时我在杭州读大学。舅爷要我带着他到灵隐寺拜了佛,在西湖里玩了玩。晚上就睡在我们学校的招待所,吃饭在学校食堂。舅爷很喜欢学校的气氛。舅爷拿出随身带着的高山茶,泡了喝起来。他说,这茶叶自己已经喝惯了,每天都要喝,一天不喝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把茶叶泡给各地的同学们喝,大家也说这茶叶虽不起眼,但味道特别浓郁醇香呢。

几十年过去,舅爷的愿望也实现了。大儿子做生意赚了些钱,泥房换成了砖瓦房,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了。由于村里有茶厂,很多人的茶园还一直管理着,没怎么退化,大伙儿也能增加点收入。小儿子有小店经营着,再加上空闲时间外出打打工,日子也过得去,一个孩子也在外面打工。老二有手艺,有时在附近几个村给人打制簸箕箩筐等农用工具,自己也在家打制竹编,有空时挑着外出卖卖,他的一儿一女,也都参加工作了,前几年,他也建了新房。

渐渐地,舅爷的年纪也大了。后来几年,舅爷的身体不怎么好,看来他太操劳了。如今舅爷已经作古,但舅奶还健在,已经九十多岁了。

现在,整个山后源生态环境良好,山核桃、茶叶、笋干、中药材等农特产品格外丰富,农民生活富足,这也有舅爷的一份功劳吧!

主办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佘坡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