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
TUhjnbcbe - 2025/1/3 17:22:00

“婚丧嫁娶”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视为是天大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从日期、形式、流程等方面都会考虑得极为仔细。像结婚娶亲时,不但会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相配,而且一定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来进行婚礼仪式,这些都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

而对于丧事也有着一套具体流程,封棺、出殡、下葬的过程中各自有各自的讲究,比如古人在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摔瓦盆”

西周初始,礼仪制度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直到周公摄政之后,他发现无礼乐的制约,人们的言行都没有规矩,因此,开始制礼。他制定的礼乐制度,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同时对道德规范也有要求。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俗都可以追溯到周礼,因此,“摔瓦盆”也是逐渐从周礼中演变而来的。

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当家里有长辈去世时,会搭起灵堂,摆好桌子,上放牌位,点燃蜡烛,上香上供品,摆上花篮,一些纸货再挂上遗像、挽联,大写的“奠”字挂起。桌前方地上还有一个专门烧纸钱用的瓦盆,在其旁边会摆个垫子,供亲人祭拜哭丧和客人吊唁、烧纸钱使用。等到出殡起棺时,长子长孙要捧着这个瓦盆。其中也有讲究,盆里的纸灰是绝对不能倒的,纸灰越多,代表子孙越旺盛。

也有的说代表逝者到另一个世界就有钱花了,甚至还有讲究说,长子或长孙抱瓦盆的时候,要根据逝者“男左女右”的原则来端盆,即如果逝者为男性,则用左手端盆,反之,则用右手。逝者的亲人也需站在周围,依次排开,当听到处理白事的阴阳或主事看时间差不多了,高喊“准备起棺”,这时长子或长孙一定要高举瓦盆过头,然后用尽力气摔向地面。要使瓦盆能够碎得特别彻底,就像俗语说的:“丧事顺不顺,得看瓦盆儿摔得碎不碎”。所以很多人为了使瓦盆能够碎得更加彻底,会在地上放一块砖头,将瓦盆摔在砖头上。

而这个碎瓦盆的砖也被称为“寿砖”,围观的人们都会抢这块砖,用来辟邪或者添福。如果长子或长孙在摔的时候,第一次没摔碎,这时候孝子孝孙就得站起来,被别人扶着用脚继续踩碎。当出现瓦盆没有一次摔碎的情况时,是不能再摔第二次的,因为这被人们视作是不吉利的,此时应当由抬棺者用脚将瓦盆踩碎,这样才能继续举行葬礼。等这个瓦盆摔完了,随着“起棺”两字喊起,抬棺人就抬起棺材送逝者去墓地埋葬。俗话说,丧事顺不顺,得看瓦盆儿摔得碎不碎,正是此意。

为何要摔?

至于为何要在出殡时摔瓦盆,民间所流传的说法有很多,各地与各地之间的解释也不相同。流传最广的就是范蠡的故事,据说范蠡是烧陶业的始祖,有一天他感觉自己不久将驾鹤西去,便想将自己的手艺流传下去,于是他拿出来自己最喜欢的陶盆,并叫来了自己的徒弟,对他们说:“这个陶盆是我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也是我的饭碗。我现在把它传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你们说我传给谁好呢?”

徒弟们面面相觑,这时有个徒弟站出来说:“师父,既然这是您的饭碗,那我们师兄弟几个是绝对不能拿走的,您还是带走比较好,您百年之后,我会把它摔给您。”范蠡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把家产和绝活传给了这个徒弟。这种说法意味着摔盆者享有财产继承权。

古人崇信孝道,晚辈尊敬和赡养老人天经地义。等老人去世时,也要为他们送终,让他们入土为安之后,才算尽孝完成。摔盆也算是一种宣誓,就是说完成了晚辈对长辈的义务。在古人的观念中,人去世之后并不是直接去往阴间的,而是需要阳间的人来送一送才能去往阴间,送的方式就是通过摔瓦盆,人们将瓦盆叫做阴阳盆,认为在发丧起棺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路口将其摔碎,就可以帮助逝者去往阴间。

还有的传说,瓦盆是逝者过奈何桥时为喝孟婆汤所用的,喝了孟婆汤就会忘记此生,而盆子当中有个洞,是为了更方便地将其摔碎,是为了阻止亲人喝下孟婆汤,让这汤漏掉。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陶器的地区和文明,在农业社会之前,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制陶业。陶器的功能中,最重要的是蒸煮食品,也就是当锅用。在农业成熟前,陶器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

在中国古代,对亲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视的,其程度远甚于现在。在《礼记》中有记载,在丧礼中,亲人会做出“毁”的行为。什么是毁,就是自我伤害,自我虐待,要打伤自己,甚至有人自毁到失去生命。想想看,连身体和生命都可毁,家里的财产当然也能毁,甚至也必须毁。所以,必须把家里的最重要的财产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

总结: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古人告诫我们对待长辈就是要“侍死如侍生”。因此,在对待父母长辈的丧事上,就要极为重视,不管流传下来的传统是否科学,作为孝子都应该尽力去做到所要求的一切。但是理性来看,所有的仪式与其说是为亡灵所做,其实是活人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哀思,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尽自己内心的孝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