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清平乐》的热播,关于北宋的相关话题火了起来。
这一时期,相比较帝后之间的爱情,朝堂上文人言臣的戏码要精彩太多,因为随便哪一位臣子的名声,都比皇帝宋仁宗响亮得多。
例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包拯、柳永、崔白、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王曾、张先、宋祁、韩琦、蔡襄、富弼、苏舜钦、文彦博、吕夷简……
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是几千年名动一时的大家,同时,他们全都活跃在仁宗朝,或者是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
为什么是宋仁宗?
在原著《孤城闭》的主人公福康公主眼中,父亲仁宗经常被那些大官数落,也不见生气。
而“那些外放的官儿都过得很逍遥呢,到处游山玩水,然后题诗撰文,又是《岳阳楼记》又是《醉翁亭记》又是《沧浪亭记》的,弄得天下人都争相传诵,把纸价都哄抬起来了……”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宋仁宗与大臣
在宋仁宗的“纵容”下,北宋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集团,其中有范仲淹集团、王安石集团、司马光集团、苏轼集团……每次朝会上,这些集团之间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他们和宋仁宗一起,共同勾勒出了一个“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的清明盛世。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晏殊
关于《清平乐》,宋仁宗的的老师晏殊,就是位擅写“清平乐”的大家:“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其他经历过党争的文人言臣,虽然有些可能仕途不顺、年年被贬,但在这个清明盛世,无一例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清平之乐。
北宋文人集团的“清平乐”
《自书诗》卷,宋,林逋书,纸本,手卷,纵32厘米,横.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故宫博物院藏。
对北宋文人来说,隐士林逋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他们最为向往的典范。作为一个杭州钱塘人,林逋常年隐居西湖孤山,他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善诗文书画,又酷爱梅花、仙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卒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对于他的日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不无羡慕的写到: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寺,时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范仲淹:被贬很高兴隐逸也快乐
虽然林逋一生栖身林泉,但在朝野之中可谓声名赫赫,夏竦、范仲淹等人都喜欢与他交游。尤其是范仲淹,青年时期,他曾在赴长安游学期间,与隐士王镐和周、屈二位道士结识,并度过了一段笑傲林泉的快乐时光。林逋高清雅韵的隐逸生活,无疑是范仲淹最为向往的清平之乐。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范仲淹
作为一个诗、书、画造诣颇高的隐士,林逋的书法作品现仅存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的。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年),时年林逋57岁,正归隐于西湖孤山。此卷书有5首五言、七言诗,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
除了范仲淹,苏轼也是林逋的“迷弟”之一,元祐四、五年间,约54岁的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期间赏玩这件作品后,他在其后附七言古诗一首,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而苏轼与林逋的珠联璧合,也让这件作品成为难得的珍宝。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韩琦
欧阳修:佛系书法注重养生
仁宗庆历时期,面对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一众有识之士希望能为国家解除忧患,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范仲淹为首的中下层士人集团,其主要成员包括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滕子京、尹洙、王胜之、石介、胡瑗、韩琦、富弼等。他们在宰相晏殊、杜衍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庆历新政”。然而在激烈的党争中,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相继被贬。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欧阳修
电视剧《清平乐》将欧阳修这个角色做了高度还原。历史上欧阳修17岁时就已才名远播,但却两次考取功名都没有获得名次,直至22岁时参加殿试,才受到宋仁宗的赏识。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会是状元的最佳人选,但主考官晏殊觉得他的文章锋芒毕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就只给了他殿试14名的名次。
虽然遭遇“黑幕”,但对欧阳修的仕途影响不大,造成他官场生涯重要转折点的还是新政的失败,这次政治运动导致欧阳修后来一直难以获得重任,但也不是没有收获,在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他却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文章描写了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清代原石精拓《宋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绫裱经折拓本一册(罗振玉旧藏)尺寸:36.1×21.1cm
宋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拓本
醉翁亭记(局部)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祐六年()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
公元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灼艾帖》,北宋,欧阳修书,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在山水之间寻找乐趣外,欧阳修也非常注重养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灼艾帖》,就是关于他儿子针灸的事情。所谓“灼艾”,即中医一种疗法,用燃烧艾绒熏灸人体穴位。这种疗法在当时非常流行,欧阳修在闲暇之余,对这一疗法做了研究,并把领悟出的道理写了出来。这件作品苍劲有力,极显锋芒。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书法造诣极深,但这方面的声名却不如王羲之和颜真卿等人,一方面与他的书风有关,另一方面,他对书法的看法也不够主流。欧阳修始终认为书法不过是技艺,只是闲暇的赏玩,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已,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终生的职业。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欧阳修,养养生、写写字,伴着一千卷《集古录》,一万卷藏书,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清平乐》中的欧阳修和苏舜钦
北宋第一美男苏舜钦:研究奇葩的饮酒方法修建沧浪亭
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的苏舜钦,作为“北宋第一美男子”,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也是位帅哥。他因“庆历新政”削职为民,被贬离京。后隐居苏州,在那里,他修建了在中国名声极大的园林——沧浪亭,并过起了寄情山水的退隐生活:“一泾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沧浪亭
隐居期间,苏舜钦以书佐酒,还和酒友一起发明了诸多颇为古怪的饮酒方式。例如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着喝酒,俗称“鬼饮”。
还有“了饮”,就是一群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挽歌,而且还要大哭。这看起来似乎是给人送葬,实际上只是他们饮酒作乐的一种方式而已。
苏舜钦发明的第三种饮法叫“鳖饮”,就是把自己裹在席子里,然后把脑袋伸出来喝一口酒,然后再缩回去,如此反复,像乌龟一样,直至酪酊大醉。
他们最为奇葩的当是“鹤饮”,就是把酒分别摆在两棵树旁边喝,每喝一杯酒就爬上树,直到醉得爬不上去为止。
除了研究奇特荒诞的饮酒方法外,苏舜钦在书法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据说怀素的《自叙帖》流传到宋代,前六行已经磨损,就是他,补写了前六行。没有一定的书法水平,没有相当的自信,估计谁也不敢这么做。
庆历八年(),苏舜钦复官,遗憾的是,他还没去赴任就已病逝,年仅41岁。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铭。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富弼
富弼:致仕养老之余操心子孙前程
在范仲淹一系的文人集团中,与苏舜钦、韩琦、欧阳修等人相比,富弼的日子似乎更加“清平”一些,这也能理解,毕竟他是宰相晏殊的乘龙快婿。
虽然新政失败后,富弼在朝中受到排挤,但他官运不错,外加长寿,一生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晚年虽然与王安石不和,但养老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宋人《洛阳耆英会图》立轴,绢本设色,.8×87.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佚名《耆英胜会图》绢长卷47.2cm×.6cm
《耆英胜会图》局部
北宋元丰五年(),退休后闲居洛阳的富弼与留守此地的好友文彦博商议,仿照唐代诗人白居易“香山九老会”的形式,也组织一个退休老领导的聚会,并按年龄为序,轮流作东,当时谓之“洛阳耆英会”。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司马光
经过一番选择,聚会最终确定了十二个年龄相仿、资历相当、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参会者,其中官位最显的为富弼和文彦博,均出任过宰相。年龄最大为富弼,七十九岁。其次是文彦博,七十七岁。年龄最小的是司马光,“年仅”六十四岁。
其实按照聚会的标准,司马光并不合格,但因他声望高、学问好、人缘不错,又正好在洛阳居住,便被“强拉入伙”,成为“耆英会”中的老幺
宋佚名文潞公耆英会图北京隆荣春拍成交价1.8亿元
北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楷书。
尽管只是几位老领导的小聚会,但大家毕竟都是当朝诧叱风云、指点江山的人物,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不能草草。经过合议,决定由任过皇帝秘书的大笔杆子司马光执笔,撰写《洛阳耆英会序》,以纪念这一次集会。此外,司马光又撰写了《会约》,给聚会定了八条规矩,这些规矩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实用,如:
聚餐只论年龄长幼,不论职务高低,没有官场俗套,大家都轻松;
聚餐餐具要简朴,不得金碗银筷讲排场;
主人请客时,每顿主菜不得超过五种,佐酒小碟,总数不得超过二十,品种也要极普通的,量也要很少;
座次按年龄排,酒壶按顺序递,倒多倒少、饮多饮少自便,东道主不得强行劝酒,宾客也无须勉强自己,量大尽兴,量少随意;
酒倘未喝完,桌上菜肴却已一扫而光,此时可补充一些菜汤;
节约纸张,简化程序,轮到谁请客,东道主只用一张通知单,派人逐家传递,客人是否能出席,只需在字下签注即可;
聚餐之日,客人要按时出席,不等不催;
上述规定,谁若违反,如迟到、答应来而不来、主菜超过“四菜一汤”等等,无论主宾,违反一条,即罚酒一大杯。
北宋宰相富弼《儿子帖》
释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翻译:我儿子本性愚笨迟钝,加上他很少经历社会磨练。在京师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让他常常去拜见您,希望诸事对他多加指教,感激不尽。这信也请阅后烧掉。
在养老之余,富弼也像其他家长一样,操心子孙的事业前途,《儿子帖》就是他写给京城某官员的“走后门”便条,希望对方能对其儿子加以照顾和提携,因为这个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这个便条只有四十余字,富弼还专门写上“这信也请阅后烧掉。”虽然富弼为官清廉,但毕竟舐犊情深。
苏轼文人集团:雅集与茶被贬日子也能过得精彩
洛阳耆英会之后的第五年,元祐二年(年)五月,在东京汴梁安远门永宁坊的西园内,主人王诜邀请了文坛盟主苏轼以及其弟弟苏辙,书法家黄庭坚、米芾,画家李公麟、蔡肇、刘泾,词人秦观、李之仪,文学家晁补之、张耒、郑嘉会,收藏家王钦臣,道士陈景元,名僧圆通大师,共15位友人到府中做客。
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手卷水墨纸本中贸圣佳春拍成交价万元
这些人,无一不是当世名流,可以说,当时的文坛翘楚几乎悉数齐聚,当天,这些大咖们一起饮酒品茶、唱和诗文、谈佛论道,好一个文雅画面!聚会接近尾声时,主人王诜提议李公麟作画,留住这一千古瞬间,于是李公麟当即挥毫泼墨,创作了旷世佳作《西园雅集图》。
如此咖位,如此规模,再加上旷世佳作,让这场“西园雅集”与晋代的“兰亭雅集”并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文人雅士集会。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绢本水墨淡设色29.3×.3cm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而这些以苏轼为首的与会人员,同时也是苏轼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他们是继“范仲淹文人集团”之后,继续推进宋代文化建设和艺术革新的又一文人群体。
与“范仲淹文人集团”类似,“苏轼文人集团”在党争失败后,集团的主要成员均遭外贬,其中苏轼远谪岭海之外,黄庭坚窜逐黔蜀,张耒远谪湖湘等。
和范仲淹一样,被贬了一次又一次的苏轼,对此也感到无限荣光,这从他留下的书画作品中便可窥见一二。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公元年,苏轼贬往岭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其间书《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二赋述怀。赋中,苏轼并没有伤怀,而是乐呵呵地与朋友品尝起美酒,当然,这喝酒也非常讲究,得用翡翠色的勺子,银质的酒器,还得穿戴上装饰着紫色珠络的青色纶巾。
答谢民师论文帖行书,纸本墨迹卷,书于元符三年(),今仅存原帖之后半卷,纵27厘米,横96.5厘米,共三十三行。现藏上海博物馆。这是苏轼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牍》,行书,30.3x48.6公分。
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信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的画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写于苏轼被放杭州一年之后。这一年,苏轼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长堤,便是后人称颂至今的“苏堤”。
苏轼行书《覆盆子帖》,纸本,凡6行,计44字。27.7厘米×44.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贬黄州后,苏轼收到好友季常送的一筐覆盆子,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苏轼十分感动,特地写了封信。
啜茶帖书于年(元丰三年),也称《致道源帖》,信札,行书,纸本,纵23厘米,横1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
这是一件请人喝茶的邀请帖。作为一个熟谙茶道的高手,苏轼不仅爱品茶,而且自己种茶,这与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关。在黄州,苏轼官小、俸禄少,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茶就更没得喝。幸好有一诗友向官府求来一片荒坡给他耕种,苏轼很满足,除了在上面种粮种菜外,还专门学习了种茶技术,自给自足。
苏轼对饮茶,也有自己的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试院煎茶》中,他详细谈论了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并描述了茶、茶汤、茶具及茶效。此外,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茶具
虽在《清平乐》一剧中,苏轼出场不多,但大量精美的茶盏、多样的茶饮方式亦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并感慨自己过的粗糙日子。
纵观这些北宋文人大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贬谪,且仕途不顺,但从他们留下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却发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清平之乐,这既与个人修养性情有关,也是因为北宋这个时代,当然还有《清平乐》的主角宋仁宗。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来源于艺术头条APP,随时随地查看新鲜的艺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