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节气后的调养之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陈子杰
◆◆◆◆
每年的一月五日前后是小寒节气,历书记载“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以及从字面上理解,说明小寒应该不如大寒冷,但是从气象统计资料来看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所谓“三九寒天”也必在小寒节气内,可见小寒之冷应超过大寒。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5℃左右,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零下4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零下20℃,真是寒冷之极,因此在人们的日常起居饮食均以保暖为要,很多人裹得极其严实,连家门都不愿意出,其实这样也不好,小寒节气也是必须要有适当的室外锻炼,如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日防寒的的同时也要加强身体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得是要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特别是在阳光比较充足的午间锻炼为佳。为了避寒人们的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之类,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饭店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比较著名的药膳,适宜小寒节气里食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在寒冷的小雪节气里,最易伤人之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损伤肾阳。肾阳不足则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一系列的等疾病,所以小寒节气在御寒的同时要注意温补以滋肾阳。
说到冬季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用于养生的药物剂量宜小,一般是成人常用量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较为适宜。长期渐进,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使药力逐渐发挥效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剂量为成年人的五分之一。总之,尤其是中老年用药养生宜谨慎,注重脾肾,药宜平和,滋补适当,药量宜小,如此才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补阳药性多温燥,有助火动阴的弊端,如过量服用鹿茸、全鹿丸等壮阳剂,可致身热、鼻衄、胃脘灼痛、四肢颤抖,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等,所以温补也要有一个度,不要过于滋补反生弊端。总体来说,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几个这个节气适合的茶饮:
1、活力茶
材料:龙眼肉5克,人参2克,淫羊藿10克。
方法:上三味用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代茶饮,早晚各一次。
功效:补精髓,益气血,抗衰老。
食材大盘点:
淫羊藿——淫羊藿又名仙灵脾,以梗少叶多、色*绿、干燥、不破碎者为佳,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但阴虚而火易者忌服。
2、覆盆子茶
材料:覆盆子5~10克。
方法:冲入沸水泡2~3分钟后饮用,也可在茶杯中放入几颗冰糖调味一同饮用。
功效:补肝益肾,固精缩尿,助阳明目。
食材大盘点:
覆盆子——覆盆子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有红色,金色和黑色,在欧美作为水果,味道酸甜,在中国虽然大量分布但少为人知,成熟的果实用沸水浸1~2分钟后,置烈日下晒干,以个大、饱满、粒整、结实、色灰绿、无叶梗者为佳,有补肝肾,缩小便,助阳,固精,明目等多个功效。
3、子参肉桂茶——助阳益气
材料:太子参10克,肉桂3克,炙甘草3克。
方法:将上三味用沸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日一剂。
功效:助阳益气。
食材大盘点:
肉桂——肉桂性大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也可作为食品调味品使用,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另外,今年小寒节气又恰逢腊八节,自古就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寒冷的冬季喝碗热粥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以粥调治颐养老人,可使其长寿。他指出:“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因之编制粥谱百余种,以示人食饮。所以再给大家推荐一款养生的粥品——肉苁蓉粥,用肉苁蓉加大米、羊肉煮粥。有补肝肾、强身体之功用。《本经逢原》云:“肉苁蓉,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肉苁蓉也叫沙漠人参,以条粗壮,密生鳞叶,质柔润者为佳,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但胃弱便溏,阴虚有火者忌服。
专家介绍:
陈子杰,副教授,中医师,国医大师王玉川传承工作室成员,全国名老中医高思华教授学术继承人,临床擅长治疗精神、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等系统内科病证及小儿感冒、咳嗽、遗尿,多动症等儿科疾病,尤其对失眠、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胃炎、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慢性疲劳综合症和亚健康状态等疾病有独特疗效。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14诊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转自网络
文章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陈子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