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筋脉挛缩而急紧,不得屈伸,遇寒更严重。这是由肝虚后,藏血的功能受损,被风寒邪气钻了空子进入血脉,滞留于经络,以至筋得不到滋养,干急而痛。
这种情况把脉的话,脉通常又细又紧,宜服柏子仁丸、舒经汤。
若臂痛不能举,或左或右,时常转移到另一手臂,这是中焦潜藏有痰,脾气受滞。由于脾主四肢,脾气滞而气不下,上攻于手臂,故引起疼痛。这种脉细,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是气血虚弱加上有湿,宜用茯苓丸、控涎丹。
1柏子仁丸
(王氏《指迷方》)。
柏子仁干地*(各二两)茯苓枳实(去穣,麸炒)覆盆子(炒)北五味附子(炮)石斛(酒蒸、炒)鹿茸(酥炙)酸枣仁(炒)桂心沉香*芪各(一两。蜜水炙。另有方是采用等量)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空腹酒下三十丸。
2舒经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主治臂痛,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四两(g),甘草、羌活各一两(30g),白术、海桐皮、当归、赤芍药各二两(60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腹服。腰以上疾,食后服。
现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次9克,用水毫升,煎至毫升,去滓温服。如腰以下疾,空腹服。腰以上疾,饭后服。
3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
别名治痰茯苓元。为祛痰剂,具有燥湿行气,软坚消痰之功效。主治痰流四肢之臂痛证。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湿痰者。
茯苓30g,枳壳(麸炒去瓢)15g,半夏30g,风化朴硝3g。
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也可作汤剂,加人生姜,水煎服,其中风化朴硝宜冲服,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原方上四味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4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背、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隐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昏体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腿冷,脾气脉不通。凡有此疾,以此药,不过数服便好了。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
上为细末,糊丸如绿豆大。临睡前淡姜汤吞下五、七丸;如痰多,加至十丸。
5白芥子散
治臂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胛,时发时止。此由荣卫之气循行失度,留滞经络,与正气相搏,其痛发则有似瘫痪。
白芥子、木鳖子(麸炒)各二两(60g),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五钱(15g)。
研为细末,每服3g,温酒调下,每日两次。
脾气虚弱者佐以六君子汤。中气虚弱者佐以补中益气汤。脾气郁结滞者,佐以归脾汤。肝经怒气者,佐以逍遥散。最好不单用,否则易伤胃。
提醒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